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DDS013-「質量(II)」

前文(DDS011-「質量(I)」)針對「質量」在均一重力場(uniform gravitational field)中,和其「重量」之對應關係,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同一「質量」的物體,在不同重力場的作用下,其「重量」得以不同。這篇短文,則是進一步和你分享,「質量」分別在「牛頓力學(Newton's mechanics)」和「愛因斯坦的世界(Einstein's world)」裡,所涉指的不同內涵。

開始前,先提供你一些「太空旅遊」的免費訊息。前文提到,你在地表上 60 公斤的體重,到了月球就只剩下 10 公斤。同樣道理,你要是到了「冥王星(Pluto; 為太陽系中距太陽最遠、最小的星球,前陣子已從「九大行星」中被除名了!)」,你大概只剩下 4 公斤了,反之,你要是到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Jupiter)」去,你的「體重」就增加成 140 公斤了。拜太空探測科技的進步,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可望登陸甚至移民「火星(Mars)」,屆時你若到那去,你的體重就只有不到 24 公斤了,主要是因為火星表面的重力只有地球的 38%。有了這些訊息,對於想積極「減重」的讀者,假如有朝一日,你能參加太空旅遊的話,你大概就知道該往哪兒去了。

言歸正傳,「質量(mass)」這個物理參數,在牛頓力學中,雖然分別出現在「萬有引力定律(the  law of universal gravity)」和「第二運動定律(the second law of motion)」的兩個方程式中,但兩者所涉指的意涵,卻不盡相同。首先,依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公式(F = G x m1 x m2/ r2),任何兩物體(質量分別為 m1 m2)其相互間的吸引力( gravitational forceF),與此兩物體「質量」的積(m1 x m2)成正比,但與此兩物體間的距離平方(r2)成反比,其比例常數(G)稱為「萬有引力常數(universal gravitational constant,其值為 6.67428 +/- 0.00067 x 10-11 N-m2/kg2

依此,對一質量為 m1 的物體,其「質量」在「萬有引力定律」中,指的是「該物體所能引發另一物體(m2)引力的一種性質(property)」,若另一物體其「質量」加倍,則該物體對此另一物體的引力也加倍,也就是說,該物體的質量(m1)並沒有改變,但其對另一物體(m2)的引力卻加倍了。因此,「質量」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範疇下,被視為宇宙萬物的一種基本性質(property of matter),這種性質就是它不但能引發(create)對另一物體的引力,也能同時反應(response)該物體對它的引力。因此,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中的「質量」稱之為「力質量(gravitational mass)」。

另方面,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公式(F=ma; 其中「F」為力或任何外力,「m」為任一物體的質量,「a」為加速度),則是用來描述任一具有質量(m)的物體,當受外力(不論是否為重力)作用時,其運動(motion)方式的改變。例如,在受同一外力作用下,「質量」愈大的物體,其加速度愈小,反之亦然。因此,在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的概念裡,任一物體的「質量」,可被視為該物體抗拒外力的本性,也就是它的「憜性(inertia)」,因而被稱之為「憜性質量(inertial mass)」。另外,要提醒你的是,這「憜性質量」,除了包括組成此物體的各種粒子(如質子、中子和電子等等)的質量外,也包括了結合此各種粒子的「結合能量(binding energy)」,而且當前述引力作用在此物體時,其對此物體各種組成粒子和結合能的引力,是完全相同的。

最後,可能是最有意思,但也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愛因斯坦 E=mc2 公式中的這個「質量」了。因為,對同一物體,不管是「力質量」或「憜性質量」,在牛頓力學裡,都是不變的,但在愛因斯坦的世界(Einstein's world)裡,「質量」卻是相對而且可以改變的,因此,這時的「質量」可被視為「相對論的質量(relativistic mass)」。例如,一杯熱咖啡的「質量」,比它涼下來時為重,因為在較高溫時,水分子的動能(kinetic energy)較低溫時為大,這較大的動能轉嫁到,熱咖啡的質量中去了,同樣道理,一塊冷披蕯(pizza),加溫後,其質量較它冷的時候的質量為重,當然,這些質量的改變,在我們日常生活經驗中,是無法被查覺的,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差異實在是太微小了。

事實上,依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任一物體(小如各種基本粒子,大如火箭或其他太空載具)的行進速度愈快,愈接近「光速」,其質量就變得愈重。下圖(sourcehttp://www.universetoday.com/91132/astronomy-without-a-telescope-mass-is-energy/)所示即是,物體行進速度和其質量間的闗係圖,橫軸代表的是「行進速度和光速的比值(v/c)」,而縱軸代表的是「在此速度時的質量和其原始質量的比值(m/mo)」,當速度愈快,愈接近光速時,其質量增加的速率愈快,理論上,當該物體其速度等同光速時,其質量將變成無限大(見圖中質量和速度的關係方程式:m =mo/square root of [1-(v2/c2)]),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人類無法以光速行進的根本原因。



從以上這「速度」可以決定「質量」的概念來看,「質量」也可藉由物體其「速度的改變(change in velocity)」來定義。由於「速度」又等於「距離」除以「時間」(即「速度」= 「距離」/「時間」),因而,在愛因斯坦的世界裡,「質量」又可與「時間」和「距離」連結在一起。事實上,想要能真正了解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 時空(spacetime )」概念和 E=mc2 的真諦,以上這種對「質量」的深一層理解,絶對是一個最重要的闗鍵,也容我在往後的「部落格」文中,再陸續為你說明。另外,所謂「能者多勞」,在我看來,也算是一種「物理現象」,因為你能力愈高,責任就愈大,承擔也變得愈重,日積月累長久下來,到最後若不幸「積勞成疾」,甚至「過勞死」,那才真是家國的損失,因此,奉勸「在枱面上叫得出名號」的朋友,一定要以蒼生為念,懾自珍重,就算不為自己,也要為國多保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