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DDS003-「2013年的 Pi Day」

前文提到每年的3月14日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且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前者(Pi Day)見證也代表著人類科學思想,在悠久歷史長河中的演進歷程,而後者(「愛因斯坦」的生日)則彰顯了人類思考的卓越性。我們一方面緬懷「愛因斯坦」的偉大科學成就,更要了解到他卓越天份背後的思考方式。「愛因斯坦」最引人讚嘆的是,他獨特的「思考實驗(thought experiment)」,這「思考實驗」不同於一般我們所習知的科學實驗,必須透過不同的實驗方法去了解、證實一個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思考實驗」指的是,一種科學理論毋須透過實際的實驗過程予以證明,甚或以當時的科技水平根本無法證實。例如,「愛因斯坦」在 1905 和 1916 年先後提出的「狹義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和「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在當時即頗有爭議,也一時無法證實。這也是為何這兩項最為人道,且為往後近一世紀以來,所有近代物理學發展打下基石的理論,無法為他贏得「諾貝爾獎」的緣故。

更可怕和令人驚悚的是:自從「愛因斯坦」提出了以上兩種「相對論」後,歷經一世紀以來,所有科學家雖千方百計,想設法證明他的理論乃有不足之處,必需加以某種程度上的修正,甚或可能根本上是錯誤的。然而,迄今為止,這些排山倒海而來的質疑,只能一再證明「愛因斯坦」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是對的!!!(注意!這種「質疑」,是所有科學進步的原動力,也是一種絶對的必要。沒有不斷的「質疑」,就沒有科學上的「創新」)。總之,「愛因斯坦」夠厲害了吧!,只靠腦袋瓜(見前文 DDS002-03292103)想想,就把宇宙萬物背後隱藏的「自然律(the law of nature)」奠定下了一個基本永固的框架。有人說,「相對論」和「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pillars),實不為過。

「愛因斯坦」自己也說過,他的「相對論」是一種介於原理(principle) 和理論(theory)間的一種結合體,它的特質是:假如這種看法是對的,則由這種見解延伸的推論或後果(consequences),必然是存在的而且遲早可以被證實。果不其然,例如「相對論」中提到的光速(light speed;一般以 c "來表示,如 E = mc2 中的 c "),其實是宇宙的速限(cosmic speed limit),也就是一種常數(例如就像「卜朗克常數常數(Planck’s constant)」一樣)。這裡必須先提醒你,若你想真正的了解現代物理學的精妙神髓,千萬先改掉你根深蒂固,對這個 c "的理解,不要人云亦云的認為這個 c "是「光速」。其實,它指的是,任何物體 (object) 在宇宙中運動時的「速限」,換句話說,任何物體在宇宙中運動時均不可能超過此「速限」。另外,「相對論」也預期,當「光子(photon)」經過太陽時,由於太陽的巨大質量,這些「光子」的行進路徑(即我們習稱的光線,以直線行進),受其重力場的影響,會被偏折彎曲。後來這種推測也被證實確是如此。有關這些知識,我以後會慢慢的一步一步,以我的理解方式,詳細為你整理說明。

不同於往年,今年(2013 年)的 3 月 14 日,則更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特別日子,因為繼去年7月4日,CERN首次宣佈發現了所謂的「類-奚氏玻子(Higgs-like Boson)」後,事隔八個月,今年3月14日,進一步證實,這「類-奚氏玻子」的確就是科學家(特別是物理學家)們夢眛以求、不折不扣的「奚氏玻子(Higgs Boson)」。你㑹問:什麼是「奚氏玻子」?它有那麼重要嗎?它又是怎麼測得並證實的?讓我先吸口氣,平復下我的情緒,再好好說來給你聽:

首先,依據近代「粒子物理學(Particle Physics)」中的「標準模型(the Standard Model)」理論,宇宙中所有的物質(matter),都是由17種主要的不同「基本粒子(fundamental particles)」所組成(見下圖簡表; Credit: Karl Tate, LiveScience Infographic Artist)。這些不同的粒子,依其各別質量(mass)、電荷數(charge)及旋轉性(spin)的不同,又可分為「費蒙子(fermion)」和「玻子(boson)」兩大類。其中,「費蒙子」又含有 6 種不同的「夸克(quarks)」以及 6 種不同的「輕子(leptons)」,而「玻子」則由含有「光子(photon)」和「膠子(gluon)」共5 種不同的粒子所組成。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這17種不同的粒子中,只有「光子」和「膠子」為不具質量(massless)的粒子。此外,在所有這些粒子中,其他 16 種「粒子」的存在,在過去數十年間,都已經陸續被科學家們確認證實過了,唯獨這「奚氏玻子(Higgs boson)」,迄今尚未被發現,甚至證實其是否真正的存在。


要了解這「奚氏玻子」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就不得不追朔到1964年,當年「奚格思教授(Peter Higgs;見下圖;credit: Photograph by Toni Albir, 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即首度提出「奚氏玻子」的存在和「奚氏場(Higgs field)」的概念,並進而認為,其他「粒子」在「奚氏場」中的反應方式或互動強度,決定了這些粒子的「質量(mass)」:即反應互動大,質量就大;反應互動小,質量則小。換言之,「奚氏玻子」的存在,解釋了宇宙萬物之所以有不同的「質量(mass)」,這個最根本的科學懸疑。這種機制,就好比有天你到梵諦岡(Vatican )旅遊,一個人在教堂廣場前漫步閒逛,這時廣場上到處擠滿著其他遊客,可你就是孤單單一個人,也沒誰和你駐足搭訕扯淡(誰認得你啊?!)。這時人群突然一陣驚呼,只見新任「教宗方濟(Pope Francis)」由教堂大殿出口,向廣場群眾徐徐走來,人群四面八方像潮水般一擁而上,爭相一睹「教宗」的風釆。這是什麼意思?那我告訴你,「你」和「教宗」都好比是上面所說的「奚氏玻子(Higgs boson)」,廣場上的「人群」就是「奚氏場(Higgs field)」,這時你就該知道自己的「份量」了吧?!換言之,這種引起人群信眾爭睹多寡的現象,顯現了「教宗」和「你」在「份量」上的差異。因此,所有那些組成物質的「粒子」之所以有不同的「質量」,端視其在「奚氏場(Higgs field)」中與「奚氏玻子(Higgs boson)」互動之強弱而定。換言之,「奚氏玻子」的存在,解釋了宇宙萬物之所以有不同「質量(mass)」,這個最根本的科學問題。


回過頭來說,為了尋找這個「標準模型」中唯一未被尋著的「奚氏玻子」,全世界的科學家,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CERN;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的會員國(包括德國、英國、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等)為首,結合了美國、印度、蘇俄和日本等國,共同集資了30億歐元,前後花了近10年的時間,於瑞士與法國邊界近瑞士日內瓦(Geneva, Switzland),地下平均深約100公尺處(175 至 50 公尺),興建了世上有史以來能量最高、造價最昂貴、軌道全長達27公里的「粒子加速器(LHC, Large Hadron Collider;見下圖;source: http://edition.cnn.com/2013/03/14/tech/innovation/higgs-boson-god-particle/index.html)」。主要是因為要能尋得這個「奚氏玻子」存在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讓兩相碰撞的「質子」(proton-proton collision),在具有極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軌道裡,能以近於光速(每秒299,792,458公尺)的速度飛行。以此新的LHC「加速器」為例,其使用的能量高達1億2千萬瓦,共用了約9600個不同功能的超導磁鐵(保持在攝氏零下271.3度極凍低溫下),並在10兆分之一的大氣壓力下,使「質子」加速到以逼近光速(99.9999991%光速)的飛行速度相互碰撞。


在歷經近 2000 兆次的「中子-中子」碰撞實驗後(註一:「中子-中子」碰撞時的能量可達 14 兆電子伏特(TeV;每一中子束之能量為7 兆電子伏特))。註二:每秒可有6 億次碰撞;註三:平均每一兆次碰撞,才能命中且激發出一個「奚氏玻子」。有人以十公里外,讓兩根縫衣服的針迎面相互對射之命中率,來比喻此種「中子」對撞的命中機率)。結果顯示(見下圖;source: http://edition.cnn.com/2013/03/14/tech/innovation/higgs-boson-god-particle/index.html)中子在幾近光速下,與另一中子碰撞的瞬間,「奚氏玻子」即刻衰變(decay)成一對 Z-玻子(Z-boson)」。其中一個 Z-玻子」又衰變成一對「電子(electrons; 即圖中綠色的光束)」,而另一個 Z-玻子」 則衰變成一對「介子(muons;即圖紅色的光束)」。依這些「電子」和「介子」被激發出來的軌道角度計算,此「奚氏玻子」的質量等同於 125.8 億電子伏特(GeV) ,約為質子質量的126倍,與「標準模型」所預期的質量完全脗合。最後,必需一提的是,科學家們為了找尋這個「奚氏玻子」,迄今一共花費了約 132.5 億歐元,而每年光是日常固定的運作費用就要10億歐元。所以說「科學」是「錢」堆出來的,「一流科學」則幾乎是「無價」的,有錢做大科學,沒錢做小科學,不要整天抱怨,更不要騙自己,身處「弱國寡民」之邦,有些事鐵定是搞不來的!


總之,今年的三月十四日(2013314日),和往年格外不同,因為這一天,又在人類科學史上增添了輝煌的一頁,那就是,科學家們終於證實了「奚氏玻子」的存在,也解決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來的最根本科學問題。至此,「標準模型」理論可說已完全被確立,也就是說,科學家們經過近半世紀以來,對宇宙中各種基本粒子的尋尋覓覓,暫時也算告了一個段落,接下來該何去何從,再再的考驗著「粒子物理」學家們的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