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DDS041-「黑洞(V)」-「黒洞」和「蟲洞」」

         註:善意提醒,你(妳)若使用 iPad, 請用它來閱讀,不但可以看到高解析度圖片和精美版面設計,也能增潻我各文章的可讀性,算是另外一種閱讀的樂趣。

〔承前文DDS0402)要談論「黑洞(black hole)」和「蟲洞(wormhole)」間的關係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下何謂「蟲洞」?首先,它是源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由於「時空」的曲伏(warping),宇宙中的兩個個別「時空」間,或能有一「通道(passage or path)」將兩者連結在一起,這一通道,最早於 1935 年,由 Albert Einstein and Nathan Rosen 共同提出,又被稱為 「愛因斯坦-羅森橋(Einstein-Rosen bridges)」 或暱稱為所謂的「蟲洞(wormholes)」。〔註:雖然此「蟲洞」,也是由 John Wheeler 1957 年所命名,但是早在 1921 年時,德國數學家 Hermann Weyl,在研究電磁場能量時,即已提出了有關「蟲洞」的理論。〕

           簡言之,「蟲洞」就是連結不同「時空」間通道的入口。下圖(creditedobric/Shutterstock)即為「蟲洞」的示意圖,它有兩個入口(mouths),中間以一「通道(tunnel)」或「管道(tube)」相連,看來有如蟲類掘鑿的洞穴,故名之為「蟲洞」。讀者可以把「時空」,想像為一張 A4 大小的白紙,由於「時空」的曲伏,你可以把該白紙捲曲如圖所示,也由於「時空」曲伏程度的不同(因為呈現在「時空」中,物體質量大小各有不同,質量大者曲伏大,質量小者曲伏小),記得前文提到的,「黒洞」中心的質量為無限大,因此其曲伏也最大,而「引力」也變得無限大,能把所有周遭物質襲捲而入,因此科學家咸信,「黑洞」很可能就是「蟲洞」的入口,而其另外一端,就是所謂的「白洞(white hole)」,為所有物質和光線的出口。


其次,讀者也可以想見,原來在平面上任兩點(代表不同的「時空」範疇;下同)的距離,也因「時空」的捲曲,藉由「蟲洞」通道的存在,形如該兩點間的一個捷徑(shortcut),也就是說,原來兩點間的距離大幅縮短了,而往返兩點間的時間也就大大減少了,使得萬物(包括我們人類),往返不同「時空」,也變得不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常被許多科幻電影做為題材,透過這類「蟲洞」,形同所謂的「時光隧道」,讓我們能夠返回到「過去」,也能預先到達「未來」,在不同時空尺度上,四處愜意遊蕩(見下圖;creditGetty Images; from: http://www.history.com/news/ask-history/what-are-wormholes)。


         當然電影歸電影,實情是:科學家迄今還無法偵測到這類「蟲洞」的具體存在(它只是「廣義相對論」,在理論上的預期結果)。即使如此,依據「廣義相對論」,其通道的直徑大小約僅有 10–33 公分,因此人或載具,想藉由它往返「過去」或「未來」,甚或另一「宇宙」,目前看來還是無望的。此外,依「廣義相對論」的演繹,任何物體(包括人在內)一旦進入「黒洞」,由於其巨大「引力」的拉扯,將變成粗細如麵條(spaghetti)般,此現象稱之為spaghettification(見下圖;credit: Ashley Corbion of http://atramateria.com/),根本不可能存活的。另外,此類「蟲洞」,即使真的存在,但因為其強大「引力」的作用,呈現極端的不穏定,在它形成的瞬間也就立即崩陷(sudden collapse)了,總之,對於人類夢想藉由它來,進行時空交互或宇宙漫遊(如科幻電影),以目前已知的理論看來,幾乎是完全不可行的。


         前面提到,依據「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即理論上)推導,宇宙源自一個「單點」,而且「黑洞」由於其巨大「引力」的存在,又被視為可能即是「蟲洞」的入口,萬物進入之後,都「煙消霧散」,不知胡底。就此一層面來看,這是「廣義相對論」的極限和罩門,依照 John Wheeler 總結「廣義相對論」的名言:「時空」告訴「物體」如何運轉(或運動),而「物體」告訴「時空」如何曲伏(或扭曲)(Spacetime tells matter how to move, matter tells spacetime how to curve),這句名言,是我閱讀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有關「引力」的最精準詮釋,相信讀者也能體悟此名言的真諦,也就是説,這句話道盡了,「引力」和「時空」一體的本質,而你也就不用再懷疑:為什麼「引力」不是「力」?這個牢固在你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知覺體驗了!

其實,「愛因斯坦」在他完成了「廣義相對論」的論述後,窮其一生餘力,一直在尋找,一個能解釋宇宙萬物(由巨觀的天體到微觀的次原子粒子)的自然律(Theory of Everything),也就是希望能把「相對論(環宇尺度)」和「量子理論(次原子粒子尺度)」結合為一體,可惜迄今尚無人(包括「愛因斯坦」他自己本人和以「費曼(Richard Feynman)」等為首的許多後繼傑出科學家們)能臻此境界。直到 2006 年, Ashtekar 和他的研究團隊,利用「環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簡稱 LQG)」的理論,來探討宇宙的起源,並將「時空」界定為一由 10-31 公尺大小區塊組成的綱狀物時,赫然發現他們同樣可以把宇宙的起源,回溯至「大爆炸」窄始之時,但卻不需有那「單㸃」的存在。

隨後,在 2013 年,Gambini and Pullin 兩位學者(Reference”Loop Quantization of the Schwarzschild Black Hole” Phys. Rev. Lett. 110, 211301),更利用此 LQG 理論,進一歩提出一個新的「宇宙」形成模型〔註:稱之為「大彈躍(the Big Bounce)」理論〕,認為「宇宙」的生生滅滅,是以一種循環的方式進行,所謂的宇宙「大爆炸(the Big Bang)」,只是來自前一個「宇宙」的蹋陷(見下圖上;Credit from http://cdn.zmescience.com/wp-content/uploads/2013/05/bounce.jpg)。也就是說,這「環量子引力」理論,不但不會違背「大爆炸」理論,但又省卻了有關「單㸃」存在的困擾,甚而藉由此「蟲洞」〔註:在此模型中,稱為量子橋(quantum bridge)〕的存在,可以從我們目前存在的「宇宙」,通往另外一個「宇宙」(見下圖下;Credit from http://cdn.zmescience.com/wp-content/uploads/2013/05/wormhole.jpg)。




至此,經前文(DDS040)和本文(DDS041)的介紹,相信讀者對於這「看不見的宇宙秘境」(即「黑洞」),做為未來「理論物理學」研究的兩大前沿探討課題,應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實,有別於其他生物,做為一個有「自由意志」和「豐富想像」力的「自然人」,我們存在的價值即在此,而對「宇宙」本質的追尋和探索,只是其中之一,透過這些腦力的激盪,譲我們對自身存在的「宇宙」,能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在我看來,這才是生命的一種真正喜悅,也是我們曾經存在過的最好證明,你說是嗎?(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