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文,每年的3月14日 (Pi
Day)也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4 March 1879 – 18 April 1955; 1921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生日。愛因斯坦咸被認為是,人類科學史上與牛頓并駕齊軀,最具影響力和聲望的標竿人物,更是20世紀,家戶喻曉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學者形貌、風範和魅力(見以下所附相片),嬴得了廣大世人對他的尊稱:「教授(Professor)」,有人甚至把他和天才畫上等號(Einstein = genius)。
說到「教授(Professor)」這個稱謂,容我在此先廢話上幾句。你不要以為,對「愛因斯坦」尊稱的這個「教授」,等同於你以為的那些一般在大學裡教書的「教授」一樣,那就真是所謂「失之毫釐,謬之千里」了!你聽過什麼叫「山寨版」吧?!你也聽過什麼是「仿冒品」吧?!你也知道仿冒品還分A、B、C三級吧?!假如愛因斯坦的「教授」頭銜,算是如假包換的名牌正品,那我這種等級的「教授」,就屬那山寨版甚或是那C級仿冒品了!你若非要我「量化」下這種差異(學科學嘛,總要有個數字概念),那我只能告訴你,像我這種貨色,和愛因斯坦那種「教授」,兩者相差了至少十個數量級以上。你要是對數量級也沒概念,那就打個比方:台灣921大地震你知道吧?!大陸唐山和汶川大地震你也聽過吧?!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天搖地動,就好比是愛因斯坦「教授」,而如我之流,就是那種在台灣,每天發生上百次的「無感」地震。你或許㑹說,這只是我個人笑謔自嘲的說法,甚或還有矯情之嫌。那我只能說,你講對了一半。不要忘記,在我往後接下來的「部落格(Blogger)」裡,我可是要給你紮紮實實的介紹一系列的各種科學新知。這裡面當然也包括了愛因斯坦最出名的「相對論(Relativity)」,而「相對原理(Principle of Relativity)」即是「特殊相對論 (Special Relativity)」中的第一要義。它清楚告訴你,觀察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得看觀察者所在的位置而定(即所謂的「參考座標(Reference Frame)」)。我當然可以「自我感覺良好」,可是當別人評價你時,可是在另一個不同座標上,看到的結果可是大不相同的。套句「愛因斯坦」的說法:宇宙間只有兩種東西是深不可測、無法斗量的,第一個當然就是宇宙(universe)之大,另一個就是人的愚眛(stupidity)。怎麼樣?不想成為後者吧?!那就拜託以後常上我這個「部落格」逛逛(網址為:http://davidsheuessay.blogspot.tw),相信對你㑹是有益的。
讚頌愛因斯坦是個「家戶喻曉的最偉大科學家和天才」,絕非虛言。例如在美國你要是叫小學生畫一張,自己心目中所謂科學家的畫像,結果十之八九都是長得和愛因斯坦差不多。尤其他那特有的臉部表情和凌亂的捲髮,時代雜誌編輯Frederic Golden曾說:「愛因斯坦的外貌使卡通漫畫家的美夢成真(A cartoonist’s dream comes true)」。例如,1998年12月18日著名「科學(Science)」期刊,即以他的卡通畫像和斗大標題「宇宙正在加速膨脹(The Accelerating Universe)」,做為該期之封面(見下圖)。其實,愛因斯坦自已對此也心知肚明,每次當他佇立街頭,遇到有人趨前向其請教致意時,他總是推說:「抱歉,你們認錯人了!(Sorry! Always I am mistaken for Professor Einstein)」。
至於他的「天賦異稟」,只要聽聽他自已怎麼說的:「大概在我四、五歲的時候,父親給了我一個指南針,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不管我怎麼轉動它,上面的指針永遠指向某一個固定的方向」。在他那小小年紀,他所能理解的只是,假如你要移動一個物體,你總得拿個東西去觸碰它,但是沒人去碰指針啊?! 它怎麼會轉來轉去? 當時他即領悟到:「在我們一般表面看到事物的背後,一定深藏著某些東西(Something deeply hidden had to lie behind things)」。另外,他自己也曾回憶說,當他十六歲時,就曾幻想著:假如光(light)是波(wave)的話,那不管它速度有多快,總是有可能可以追得上甚或騎著它,一窺究竟。那時他才十六歲,他知道自己還沒有足夠的科學知識和訓練,來回答這個問題,但也信心滿滿地認為,以他的天賦,值得把這個問題好好的加以深入探討(He knew it was a puzzle worth his talents)。果不其然,經過接下來十年的持續努力,終於導至了1905年「特殊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 或稱狹義相對論)」的提出。晚年時,他直言:「我窮盡了一輩子的努力,只是想嚐試著去了解光的本質(I spent my whole life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light)」。
針對愛因斯坦的這種「天賦異稟(genius)」,到底是來自先天的腦部特殊結構,還是後天的不斷努力? 這類問題,直到去年底(November 16, 2012),腦神經醫學的科學家們,還在持續不斷地加以探討。一般咸認為這絕對和他獨特的腦部外形(見下圖),如其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和前葉 (frontal lobe)顯得格外皺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因為腦葉這些部位決定了一個人的抽象思考能力和想像力〔註:愛因斯坦的大腦實物和照片,是由當時的病理醫生Thomas Harvey,於他病逝後進行解剖時,所移除並保存下來的。〕
由於他在科學上的深遂洞察力以及對人文社會的關懷,愛因斯坦生前留下許多名言雋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上網查閱,此處我就不多贅言。倒是他病危臨終前的一席話,深植我心,願在此與大家分享。話說愛因斯坦在1955年4月 17日那天,因動脈瘤導至腹腔內大量出血,緊急送到普林斯頓大學附屬醫院(Princeton Hospital)後,他斷然拒絕醫生為他進行必要的手術治療,他說:
『我想該走了就走了。用任何人為的方法去延宕生命只是顯得沒品。
我已做完我該做的,也是該走的時候了。我當優雅地走。
"I want to go when I want. It is tasteless to prolong life artificially.
I have done my share, it is time to go. I will do it elegantly."』
我已做完我該做的,也是該走的時候了。我當優雅地走。
"I want to go when I want. It is tasteless to prolong life artificially.
I have done my share, it is time to go. I will do it elegantly."』
隔天(1955年4月 18日),愛因斯坦即病逝於醫院,享年76歲,一代科學巨擘,從此殞落,離開了這個世界。今天(2013年Pi Day)是他134歲的生日紀念日。緬懷愛因斯坦他一生對科學至死不渝的「熱愛」,謹以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牡丹亭」作者湯顯祖,這句話來紀念他,也做為本文的結尾: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