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DDS037-「黑洞(II)」

(承前文)下圖為去年八月底,科學家發表在「科學(Science 341, p.981-983; DOI: 10.1126/science.1240755 by Wang et al., 2013)」上,有關「Sagittarius A*」的最新圖像,其中左下圖,即是以離「Sagittarius A*」一光年遠的近距離圖像,其中包括數千個星體及其臨近的「氣雲(gas clouds)」,而右下圖描繪的則是環繞其周遭的具高磁性「等離子體(plasma)」,所熾射出來在不同光譜的射線(credit:左下圖:European Space Observatory/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xtraterrestrial Physics/M. Scartmann; 右下圖:S. Noble)。此外,近來也有一個稱為 BlackHoleCam 的歐洲科學團隊,由歐盟科學委員會(the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出資近二仟萬美元,利用一種「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的最新觀測技術,針對我們太陽系的「Sagittarius A* 黑洞」及其「event horizon」,進行實體拍攝,希望能對「我們雖然知道它們的存在,但又無法看得見」的窘境有所突破,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接下來,你可能也會好奇,雖然我們可以偵知「黑洞」的存在,但又如何能判定它的質量大小(例如上面說的「超大質量」)呢?首先,如前所述,你雖然看(see)不到「黑洞」,但你還是可以感受(feel)到它的存在,至少繞其運轉的星體,由於其巨大引力的牽引,可以感受它的存在。據此,科學家們利用「刻卜勒的行星運動定律(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藉由觀測該星體,繞轉該「黑洞」軌道的周期和其離中心的距離,即可計算該「黑洞」的質量大小。

一般言之,「黑洞」有大有小,其質量可從 10 個到 100 億個以上我們太陽的質量。對那些質量超巨大的黑洞,顧名思義,天文學上稱之為「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以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為例,依此法的推估,「Sagittarius A*」黑洞的質量約等同 410 萬個我們的太陽,它的直徑大概橫跨 6.2 個光年長(約 60 兆公里),大約為「天王星(Uranus)」繞行太陽軌道的直徑那麼大,也因為其質量是如此的巨大,我們才稱它為超大質量的「黑洞」。

事實上,不只是我們的銀河系,宇宙中每一個大的銀河系,都隱伏著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它們的質量可等同於,百萬至百億個我們太陽的質量,例如,在最著名 Sombrero 銀河系中心的「黑洞」,依科學家推估,該「黑洞」目前的質量,約等同於 5 億個太陽,而去年 12 月間,科學家們也首度發現,離地球約 13 億光年遠處,在「PKS 0745-19 銀河聚落(the galaxy cluster;見下圖;creditNASA/STSci)」的中心,有一質量可能高達約 400 億個太陽質量的「黑洞」,也因此,科學家深信,宇宙間質量超過 100 億個我們太陽質量的「黑洞」的數目,絶對比我們想像中還多,對這些「黑洞」,天文學上歸類予所謂的「超特大質量黑洞(ultramassive black hole)」。


〔註:一般說來,「銀河聚落(galaxy cluster)」指的是在宇宙間,以「引力」為疆界,聚集了超過 50 個銀河系的範疇(最多可達近千個銀河系),而少於 50 個銀河系的,則稱之為「銀河族(galaxy group)」。「銀河族」的直徑大小可達 2 Mpc1 Mpc 大致等於 3,262,000 光年,即約 3.2 x 1019 公里),其總質量約為我們太陽質量的 1013 倍,其擴展的速度每秒可達 150 公里。相較之下,「銀河聚落」的大小可達 10 Mpc,其質量為1014 to 1015 個太陽的質量,其擴展速度更可高達每秒 800 1000 公里。例如,我們所在的銀河系(Milk Way),它是在一稱為 the Local Group 的「銀河族」(含約 40 個不同的銀河系)中,而位在「處女星座(Virgo constellation)」的「處女銀河聚落(Virgo cluster)」,含有 1,300 多個銀河系,而宇宙間最大的「銀河聚落」,稱之為 「the Great Attractor」(見前DDS029之文)。〕

對於這些超大質量的「黑洞」,它們所造成周遭物質的渦旋速率,更可高達 84% 的光速,讀者可以想像其之巨大和可怕,尤其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來看,它所引致的「時空曲伏(the warping of spacetime)」,將是何等壯觀,這也就是為什麼,連光線也無法,越踰它而去。當然,大多數這些「黑洞」目前都處在一種靜止休眠(dormant)的狀態,其中僅有少數一些目前還在活躍(active)階段,後者正在把其周遭的物質,持續的拖曳向其中心,形成一個所謂的「增生碟狀物(accretion disc)」(見下圖;credit: Wolfgang Steffen, Cosmovision),這些「超大質量黑洞」往往和銀河系伴生在一起,而且大都在銀河系的中心,也直接影響了,該銀河系的大小。例如,上述Sombrero 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它每 20 年,就可以呑噬等同一個太陽的質量,至於我們銀河系的那個 「Sagittarius A*」黑洞,它的胃口就小多了,大概每 1,000 年,才吞噬一個太陽的質量。


以上所述,其實也涉指了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歷經多年研究的積累,科學家們咸信,「黑洞」的由來,視其質量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就單一較小的「黑洞」而言,它們應是源自各別恆星,在其燃燒殆盡的毀滅過程中,經由逐步、重複冷卻和塌陷、最終聚融成一體積小,但密度幾近無限大的核心而來,由於其巨大的質量和引力,在其中心處,所有的物質(包括光)均被收斂成一個「單點(天文學上稱之為 singularity)」。在此「單點」鄰近的「時空曲伏(spacetime warping)」也變得無限大,此時我們所知的所有物理原理(包括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也變得無法適用,也就是說,我們對這 singularity 的了解,已超乎了目前我們人類科學認知的範疇了。


至於那些超巨大質量「黑洞」的成因,目前科學家們的看法則頗為分岐,約略來說,大致有五種不同的見解:(1)它們是由質量較小的「黑洞」,不斷地吞噬、吸納入周邊的物質(主要為氣體),而持續逐步增大而來;(2)它們主要是藉由吞噬、吸附了鄰近的其他星體,逐步積累而成;(3)它們是由相鄰的不同「黑洞」融合而成。當然,以上這三種假說,都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那就是:上述這些過程,估計至少需要數十億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形成這些超巨大質量的「黑洞」,因而無法解釋「在宇宙形成的初期(即 10 億年內;見下篇 DDS038 的進一步說明),它們即已存在」的事實。(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