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DDS036--「黑洞(I)」

在我個人對宇宙和天文學的膚淺認知裡,「黑洞(Black Hole;見下圖;credit: Alain R., Wikimedia Commons)」一直是個最神秘,又讓人充滿無限遐思和幻想的天文景象。一般說來,它因具有超巨大的質量,以及由此質量所衍生,讓你無法想像的引力,使得連光線(light),也無法逃離、越踰它而去,也因為如此,以我們的肉眼或是一般以光為媒介,探索宇宙的傅統天文觀測方法,根本無法察悉(即看到)它的存在,故稱之為「黑洞」,意謂人類憑肉眼的觀測是「看不到」它的。當然,我們也知道,「引力」固然是無遠弗屆,但是它也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快速遞減,對於「黑洞」所造成的「引力」,自不例外,由其所在的中心,向外遞減,在其外圍處,環繞一稱為「event horizon」的疆界,任何物體,只要一度越過此界線,就永遠無法再脫離而去,也就是所謂踏上了「不歸路」(point of no return)。

〔註:此 「event horizon」的名詞,中譯不易,讀者可以把其中的「horizon」視同如在地表上遠眺遠方,你看到的是一地平線(horizon),過了這地平線,你什麼也看不到,也就是說,在這地平線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件/事情(event),你是不可能知道的,這「event horizon」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任何物體一旦穿越過了此「event horizon」,進入「黑洞」的範疇,你將無法知道,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


雖然「黑洞」為宇宙的秘境之一,而且我們對它的認知和了解,主要還是來自天文物理學者們,近半世紀來的觀察和研究成果,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黑洞」這個概念,居然是由英國地質學家 John Michell 1724 - 1793)於 1783 年率先提出的。雖然不像其他名聞後世的偉大科學家,John Michell 的許多科學發現和成就,迄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也舞法讓我們後世遺忘。例如,他對地球磁場和地震機制的研究,尤其是後者,更是現代地震學(seismology)的肇始圭臬、最早設計出測量兩物體間引力的儀器,使得我們今天才能有「引力常數(gravitational constant)」這個數值、天體中兩個恆星的共伴存在等等,也因為這些成就,他也因而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之一。

但是,John Michell 除了對地質的研究深感興趣外,也對宇宙中各星體的運動十分好奇。當時他想知道天體中任一星體的質量,在他那個年代,他接受了「牛頓引力」的觀念,也相信當時認為「光是粒子」的說法,他的理解邏輯是:只要計算該星體熾射出的光線,其行進距離和速度的改變,即可推算出該星體的質量,就像在任一星體上投射一個物體,若該星體質量愈大,其「引力」也愈大,該物體掉落下來的距離和時間也愈近、愈快。他進而推算,若一星體,其質量為我們太陽的 300 倍,則其熾射出來的光線,將只能落回到該星體的表面,無法被我們觀測到。這個概念就是現今我們所謂的「黑洞」,由於其巨大的質量,連光線也無法脫離其所造成引力的範疇。下圖即為 John Michell 1783  年發表於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vol. 74, pp. 35)論文中,有關「黑洞」的一頁 (credit and source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儘管如此,「黑洞」這個天文學上的學名,後人咸認為是 1967 在紐約舉辦的物理研討會上,由著名物理學家 John Wheeler 1911-2008;見下照片。他的學生包括後來獲得 1965 年物理諾貝爾獎的 Richard Feynman;有人說,這位 Feynman 先生,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聰明的物理學家)所創。但是依據 John Wheeler 他自己的說法,他用「黑洞」這個名詞的靈感,其實是來自一位名叫 Ann Ewing 的女記者,當年( 1964 1 18 日)她在報導「美國科學促進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時,所寫的一篇名為「太空中的「黑洞」("Black Holes" in Space)」的新聞稿。


由這個小典故,我們就可以知道,要迎得別人對你的敬重,就必需對自己誠實,尤其不可剽竊別人的「原創力」。你也由此可以體會,什麼叫「人輕言微」,在現今的社會裡,同樣的話,小人物說破了嘴也沒用,還是要有大枷的幫你加持或背書才有效。要不,治標不如治本,從今起,你就好好努力,想辦法讓自己變成個大人物,到那時,相信我,「狗嘴也能長出象牙的」(所謂官大學問大啦!何況周遭還有一批恬不知恥的政客學者,曲意拍捧,跟著起哄,世道因此日下。「士大夫之無恥,乃是國恥」,古有明訓,讀書人切記之!)。

接下來,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既然「黑洞」是「看不到的(invisible)」,我們又怎麼能知道它的存在呢?這你就要知道,科學家也是人,不見得比你聰明,但也不是笨蛋,老祖宗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或所謂的「天道酬勤」,這時候就起了根本的作用。對於「黑洞」在宇宙間存在的證實,科學家們主要是先藉由了解「黑洞」的種種「特質」,進而依這些「特質」所應衍生的各種物理現象(例如,其巨大質量所衍生的引力,對鄰近物質或其他星體的影響),再利用各種不同的探測方法和儀器「按圖索驥」,就能逐步鎖定它可能存在的位置。說白點,就是仔細觀測,周遭星體或物質與「黑洞」的互動關係,再依據這些資訊,來推斷「黑洞」所在之處。事實上,依霍金(Stephen Hawking)博士的說法,「黑洞」的研究在人類科學史上,是先有完備理論基礎,再藉由觀測驗證無誤的罕有案例。

例如,以在我們銀河系中心,名為「Sagittarius A*」的超大質量黑洞為例(其質量約為我們太陽質量的 400 多萬倍),它距我們地球 2,600 光年遠(相當於 25 萬兆公里)。針對此超大質量的「黑洞」,科學家利用一名為「Event Horizon」的天文望遠鏡,拍攝得其影像(見下圖;creditsdecoret/Shutterstock ),該影像清楚顯現,在此「黑洞」周邊,有一由氣體熾射出來光線形成的渦流,由外而內向此「黑洞」中心集而去,表示渦流的中心區域,必有一巨大的「黑洞」存在,因為,唯有如此,其所造成的「引力」效應,才能使這些光線,成如洪流般的向其中心漫延而去。注意,圖片中的圓形黑暗區,即是所謂的「event horizon」,而所謂的「黑洞」就在這個圓形黑暗區的中心。(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