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這篇短文是用來悼念我的至交好友,台大海研所「唐存勇」教授。
平日我敬稱他為「勇公」。他於 5 月 5 日下午 6 時,
驟然離開他的家人和所有敬愛他的同事朋友。
他的形象樣貌長「存」我心,也讓我學得什麼叫「勇」者無懼。
「勇公」,你我兄弟一場,就此訣別,來日再相隨。
人是有思想、有思考邏輯的生物,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最常自問的是:「我們從哪來?又往哪去?」有人說:「人的一生,只是深遽無盡的黑暗大海中的閃爍光芒(a flicker of light in a sea of eternal darkness)」,也就是日本知名作家「芥川龍之介」,所說的「人的一生,就像電光火石的一瞬」。其實,對宇宙的巨大時間尺度(cosmic time scale)而言,人在世間由出生到死亡,只是短暫甚或一瞬的「具相」存在。
由前文有關「宇宙起源」和「大爆炸理論」的介紹,我們知道宇宙間的萬物,從基本粒子到原子,再從分子到元素,眼皮子底下看到的,都是來自「塌陷恆星的內部(the interiors of collapsing stars)」。換句話說,你體內
DNA 中的氮、骨骼牙齒中的鈣、血液中的鐵、涙水中的氫和氧等元素,都是整個宇宙在演化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產物。就細胞生物學(cell biology)的角度來說,每個人身上共有 75 兆個,具各種不同功能的細胞,而這些細胞又是由不同的原子所組成,因此,你身上大約共有 1028 個原子!〔註:和宇宙相比,宇宙共由 1057
個原子組成〕而這每一個原子,都可以追溯到距今138.2 億年前,宇宙窄始形成(即「大爆炸」肇始)時的那一瞬。更有趣的是,它們只是短暫的停留在你身上,是個如假包換的「過客」,例如,你呼吸時,吸入的氧氣和你吐出來的二氧化碳氣體,在你體內,大概只停留不到一分鐘,又如你身上的紅血球(red blood cells),大概也只在你身上待個 120 天左右,然後就在你渾然不覺下,又替換了新的一批,如此生生滅滅,周而復始,伴你走盡你的一生。因此,「宇宙就在你身體中,而你當然也在宇宙中(the universe is inside of you, as surely as you’re inside the
universe )」。下圖(上;credit: J. Roche at Ohio
University)即是以上這種說法的示意圖、下圖(中;credit: Ben
Gilliland)則是從「大爆炸」開始,到形成你今天「肉體」的所有歷程、而下圖(下;credit: Ed Uthman)所示,則是你身體中,各種不同元素其相對百分比的組成。
論語「先進篇」記述,子路問孔子有關事奉鬼神的道理時,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一臉尷尬,只好摸摸鼻子再問:「敢問死?」孔子略有所思回說:「未知生,焉知死?」這大概是儒家思想中,最早〔春秋時期;西元前 770-476 年〕見諸文字記載,有關「生、死」的辯證對話。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從「宇宙巨大架構(the
grand scheme of universe)」的角度看來,科學家們清楚的回答了「人從哪來?」這個千古問題。
有了以上的理解,現在就可以把孔子的原句,「未知生,焉知死?」改為「既知生,焉知死?」那答案就躍躍欲出,簡單多了。人死後的肉體,或化為塵土,或化為雲煙,最終分解成分子、原子,又回到自然,皈返宇宙,繼續輪迴,生生不息〔註:宇宙的總質量和能量是恆常不變的〕。因此,每一個人,在「宇宙的時空架構」中,都是「永生」的,畢竟我們世世代代都是來自「宇宙」的一部分,都是「宇宙的兒女(star child)」。每個人由出生到最終死亡時,都應是「了無遺憾」的,因為我們來自「無」,也回歸到「無」(from nothing to everything, then to nothing)〔參見我部落格前文 DDS006 和DDS007〕。「愛因斯坦」說:「宇宙最不可思議、最難以理解的是,它終究是可以理解的(the most incomprehensible thing about the universe is its
comprehensibility)」,我們對生命的認知,應可做如是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