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DDS009-「愛因斯坦又對了!」


今年 4 26 日著名的「科學(Science)」期刊,刊載了一篇由 Antoniadis 領銜發表的,有關光線(light)〔註:嚴格說來,是一種無線電波(radio wave) 幅射出的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在「雙脈衝星系(pulsar binary system)」重力牽引下,其行進路徑被偏折(bent)的論文(ReferenceScience, 340 (6131), 1233232 DOI: 10.1126/science.1233232 ),緊接著各相關媒體和科普雜誌,紛紛以「愛因斯坦」的「一般相對論」又「贏了」、又「被證實了」、又「通過了嚴苛的考驗」等顯著標題,報導此一重大的研究成果。甚至有一報導在「愛因斯坦」照片的下方,以紅底白色的斗大字體加註「聽從、遵守(obey)」,來彰顯此發現,對「愛因斯坦一般相對論」的至高肯定(見下圖; from: http://scienceblogs.com/startswithabang/files/2013/05/Einstein_Obey.jpeg )。


依照「愛因斯坦 」1916 年發表的「一般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的說法,當任一星體(含質量和能量)呈現在宇宙間,都會引起其周遭時空的「曲伏變形(curvature of spacetime)」,我們日常所習知的「重力(gravity)」,只是這種時空曲伏的結果,而且質量愈大,其「時空結構的曲伏變形」也愈大、所引發的重力也愈大。下圖(credit: Mark Garlick / SPL)即是以我們的地球和月球為例,由於兩者質量大小的差異,所引發的「時空結構曲伏」(以方格線表之)不同,導致地表上的重力較月表之重力為大(6 倍)。


事實上,早在 1916 年「愛因斯坦」發表其「一般相對論」時,即以「水星(Mercury)」繞日運行時,所被觀測到的極小「退滑(backslide)」現象,來印證其理論之正確性。在 1919 年時,更有一系列天文觀測的結果〔註:例如藉由日蝕(solar eclipse)時,遠方恆星其表觀(apparent)位置和實際位置的差異〕,和「一般相對論」所推論和預測的結果,完全相符、毫髮無誤,也進一步證實了「一般相對論」的正確性。同理,在「時空結構曲伏」的影響下,以光線(light)而言,當其在宇宙間自由穿梭行進時,其原本以直線行進的路徑,也會因而變得彎曲偏離(bent),這種現象,在天文學上稱之為「重力透鏡(gravitational lensing)」效應。下圖(credit: NASA/JPL-Caltech)為藝術家筆下所描繪,由「刻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 space telescope)」,拍攝到此效應之情形。圖中小白球為一「白矮星(white dwarf)」,而後面大紅色的為一「紅矮星(red dwarf)」,此「白矮星」的質量約等同於我們的太陽,但它的大小卻只有地球這麼大,由於其強大重力的影響,反而使得體積較大、質量較小的「紅矮星」繞其運轉。此圖描繪的即是,當「紅矮星」繞行至「白矮星」後方時,其散射出來的光線,因受「白矮星」重力之影響而呈現彎曲的現象。



雖然在過去這近一世紀以來,「一般相對論」都能過關斬將、屢試不爽地成功通過重重考驗,但在其他更複雜的情況下〔例如雙偶星系(binary system)及黑洞(black hole)〕,這「一般相對論」的解釋還能繼續適用嗎?為此,Antoniadis 等人以現今離我們地球約 7000 光年的一對,由「白矮星(white dwarf)」和「脈衝星(pulsar)」組成的「雙偶星系(binary system),做為再次檢驗「愛因斯坦」「一般相對論」的絶好機會。此「雙偶星系」中的「脈衝星」和「白矮星」相距為 830,000 公里,下圖即為畫家筆下此「雙偶星系」之示意圖(credit: ESO/L. Calçada),其中大小白色球分別代表「白矮星」和「脈衝星」,白色光線代表「脈衝星」所釋放出來的無線電波,注意其藍色背景突顯的就是,由於它們的存在,所造成的「時空曲伏」現象。。此「脈衝星」,為「超級新星爆炸(supernova explosion)」後的殘留物,代號為 PSR J0348+0432,以每秒 25 轉的轉速自轉(比你家用的果菜攪拌機還快!),而「白矮星」以每小時 2百萬公里的速度,繞行「脈衝星」一周只需 2.5 小時。



另外,此「脈衝星」直徑只有 20 公里,但其質量卻足足有我們太陽的兩倍,為目前我們所知質量最大的「脈衝星」,其表面重力因而約為我們地表的 3000 億倍,也就是說,在此「脈衝星」的中心,一個有如「方糖」體積大小的質量,可達 10 億噸重。由於此「雙偶星系」不斷地釋放出「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其總能量隨時間逐漸衰減,使得彼此繞行的速度愈來愈快,且彼此間的距離愈來愈縮短。依「一般相對論」之計算,其周期每年應縮短八百萬分之一秒。Antoniadis 等人,利用地表上之「無線電望遠鏡(radio telescope)」觀測此極度微小的時差,結果顯示,完全和「一般相對論」所預期的結果相脗合,也就是說,「愛因斯坦」的「一般相對論」又再度通過了一次更嚴峻的檢驗。

然而,事情還是沒完沒了,雖然「一般相對論」又再次通過上述「雙偶星系」的嚴苛檢驗,科學家們還是「不信邪」,總想繼續挑戰「一般相對論」的極限。果不其然,機會又來了,因為去年 10 月的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篇論文(Science 338, 84 (2012) DOI: 10.1126/science. 1225506),發現在我們銀河系(our Milk Way galaxy)中心的一個超巨大的「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外圍,有一對恆星(代號分別為 S0-102 S-02)環繞。此「黑洞」名為 Sagittarius A* ,離地球約 2 6 千光年遠,其質量為太陽的 4 百萬倍,但其大小只是太陽的 10 倍。此二恆星環繞此超巨大「黑洞」運行之周期分別為11.2 年(S0-102)和 16 年(S-02)。依估算,「S-02 恆星」,將於五年後(2018年時),繞行至與此「黑洞」的最近位置,科學家希望屆時利用此難得之機會,再度測試此超巨大「黑洞」的重力〔註:約為水星(Mecury;太陽系中最接近太陽的行星)受太陽引力的 100 倍〕,如何影響此二恆星繞行的軌道,因為依「愛因斯坦」的「一般相對論」,此二恆星每繞行一周,其軌道受此巨大黑洞重力之影響,應略為偏移,最後造成有如菊花瓣之圖形(daisy-petal pattern),屆時的結果如何,就讓我們屏息以待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