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 3 月 14 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正式宣告尋獲並證實了奚氏玻子(Higgs boson)的存在後〔見前文「DDS003-2013 年的 Pi Day」〕,僅隔一周(3 月 21 日),歐洲太空組織(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發佈一自人類探測太空有史以來,圖像最為詳盡清晰的「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輻射圖(參見下圖;credit: ESA and the Planck
Collaboration)。此圖是由裝設在該太空組織,耗資 9 億美金,於 2009 年 5 月間發射的「卜朗克衛星(Planck satellite)」上的「卜朗克太空望遠鏡(Planck space telescope)」,歷經 15 個月,拍攝所得。
該圖詳盡的描繪了,宇宙在「大爆炸(Big Bang)」後的 38 萬年,溫度已趨降至約攝氏 2700 度,當「質子」和「電子」結合成「氫原子」時,所釋放出來的輻射電磁波〔註:請參閱前二文之有關介紹〕。該圖基本上顯示的是,當時整個宇宙在溫度分佈上的些微差異,而此溫度的些微差異,反應了整個宇宙其質量或密度分佈的不同。從色澤上來看,圖中藍色代表溫度低於背景的平均溫度(稱為冷點 coldspots),而橘紅色代表溫度高於背景的平均溫度(稱為熱點 hotspots),顏色的濃淡深淺,則分別代表其密度或質量的大小,也就是說,顏色深者意味著密度高、質量大,而顏色淡者其密度低、質量小。
此釋放出來的電磁輻射波,其波長約為 1 毫米(1 mm),溫度只有絕對溫度 3 度左右,主要是因為,宇宙自「大爆炸」後迄今,一直在持續不斷的膨脹,因而把「光子」傳遞時的波長愈拉愈長,也使得此微波(microwave)的溫度變得愈來愈低。針對此極低溫的「微波」,現今赫赫有名的霍金博士(Stephen Hawking)曾戲言比喻說:「雖然這微波和我們日常家用微波爐的微波相同,但是你想拿它來解凍食物是絕不可能的(因為只能熱到攝氏零下 271.3 度)!」。這也是為什麼,此次「歐洲太空組織」發佈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引起全世界科學界的注目和驚嘆的原因,想想在這麼低溫下(絕對溫度 3 度內),還要能精準的偵測到如此些微的溫度變化,是何其不易之事。以此圖幅而言,其解析度可達絕對溫度 0.1 度,而儀器量測的靈敏度更可達百萬分之一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藉由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得數據的相關研究,也使得 Arno Penzias 和 Robert Wilson、George Smoot 和 John Mather 、Saul Perlmutter , Brian Schmidt 和 Adam Riess 這幾位科學家,分別獲頒了1978、2006、201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話說從頭,早在 1965 年時, Arno Penzias 和 Bob Wilson 兩人無意間發現,天空中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微波輻射(microwave radiation)」,其溫度僅在絕對溫度 3 度上下,且極為一致。〔註:事實上,這種「微波輻射」,就是我們日常開電視或電腦螢幕時,常見的那種一閃一閃的黑白線條。〕但是,假如溫度(在此代表質量或密度)真是如此均一(uniform)的話,問題就來了,因為依照「大爆炸」理論,宇宙從38 萬年後開始,各種物質開始逐漸聚結,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習見的各類星體和銀河系,其時宇宙的溫度、質量、密度分佈應呈現一不均衡的狀態。換句話說,假若 Arno Penzias 和 Bob Wilson 兩人,對「宇宙微波輻射」之觀察是對的,則表示「大爆炸」理論可能有誤。但另一種可能是,當時的量測技術和儀器,還不夠精準到,可以辨識,在那極低溫下的細微變化。
為了釐清以上困擾,接下來半個世紀、五十年間,科學家們卯足全勁,依序發射了具不同解析度的三種探測衛星〔即1989 年的 COBE(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
衛星、2001 年的 WMAP (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衛星以及這次 2009 年的 Planck 衛星〕,下圖(credit: NASA / JPL-Caltech /
ESA)就此三種不同的探測衛星,其所測繪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做一比較,其中以Planck 所測繪的圖像最為清晰,辯識率可高達一萬分之一度。也就是說,宇宙自「大爆炸」發生後 38 萬年時,其質量、密度、溫度的分佈確是非均勻的,這種結果也證實了「大爆炸」理論中,有關宇宙的起源的說法是正確的。
不僅如此,科學家們進一步分析此 Planck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時,也同時獲致了以下三項重大的科學成果:
(一)就組成宇宙的三大主要成份〔一般物質(normal matter)、暗物質(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的比例而言,此最新的Planck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顯示(和過去科學家所估算的結果相比),宇宙含有較少的「暗能量」(68.3 % vs. 71.4%),較多的「暗物質」(26.8% vs. 24%)以及較多的「一般物質」(4.9% vs. 4.6%)。
(二)由於此肩負推動(push)宇宙膨脹的「暗能量」的減少,宇宙膨脹的速率也因而也下修了約 3% (即速率較以往的估算慢了約 3%)。
(三)此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也間接證實了,宇宙並非「曲形(curved shape)」〔註:如球形或馬鞍狀〕,而是「平的(flat)」。
有關以上三項結論,我當在往後的部落格文中,再為大家整理介紹。
有關以上三項結論,我當在往後的部落格文中,再為大家整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