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幾篇短文中,談及「災變氣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扮演的角色,及其兩者間的因果關係,其中「明朝」中葉和後期以及「清朝」的初期,由於適逢全球氣候,進入「小冰期」的階段,也是中國近兩千年來,氣候最為寒旱的時期(請參考前文 DDS018的「年平均溫」曲線圖)。此外,就歷史年代而言,「明」、「清」兩朝,與更早的王朝相比,距今尚非久遠,因而相關史實的記載,也較完整可考,其中尤以有關「李自成」農民軍的興衰過程和最終的覆亡,在官府文書和民間野史中,更是多所著墨,使得後人研究,「災變氣候」所引發「王朝傾覆」間的因果關係,有了更清楚的輪廓,這也就是為什麼,「明亡清興」(明朝滅亡、清朝興起)一直是學界探討此類議題時,最常被引用的標準範例。
我將這篇短文,定名為「公元一六四四甲申年」,除了以上原因,主要就是因為這一年,從正月初八「李自成」決定直搗北京,舉兵伐「明」,到三月十八日夜,北京內、外城破後,「崇禎」自縊于煤山上,其間短短不到百日,一個統治中國長達 276 年(西元 1,368 至 1,644 年)的堂堂「大明王朝」,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歷史的舞台上遽然消逝,其間的歷程轉折,以「驚心動魄」和「目不暇給」來形容也不為過,也激起我想把它的最後一年(即「公元一六四四甲申年」),以歷史小說軼事的筆法,寫下來和你分享。
話說公元一六四四年,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歲次「甲申」(下圖為大家常見,官府頒佈的「祟禎」畫像;source: http://pshslul.blog.163.com/blog/static/314984392007101143336259/)。這一年,對明王朝而言,可說是最驚濤駭浪,也是最窮凶惡極的一年,先是亡於「大順」「李自成」的農民軍,接著就是「滿清」入主中原。這一年的天下大勢,早已是分崩離析:中原有明王朝「崇禎皇帝朱由檢」,遼東地區有「皇太極/多爾袞」,西安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南昌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全國民心鼎沸,遍地烽火,整個大明王朝,陷於內憂外患,岌岌可危的空前動盪中,加以天地不仁,災荒頻仍,全國各地,荒野千里,民不聊生,延續了 276 年(西元 1,368 至 1,644 年)的「大明王朝」,幾經殘喘,終於走向覆亡。
其實,這一年,預言中國歷史演變的《推背圖》一書中,早有預言〔註一:「推背圖」乃中國第一奇書,全書共有六十象,每一象都寫有「讖」與「頌」兩種詩,再加上一幅「卦圖」,相傳為唐朝李淳風和曹天罡合著,預言唐代以降,各代王朝的國運興衰。註二:除《推背圖》外,預言中國歷史演變的奇書,還有同屬唐朝的《禪師詩》、宋朝的《梅花詩》以及明朝的《燒餅歌》,最為人知。〕在其第 32 象,讖曰:『馬跡北闕,犬嗷西方,八九數盡,日月無光。』此讖文指的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張獻忠」建立了大西政權,八加九等於十七,明亡於「崇禎」十七年;另外,頌曰:『楊花落盡李花殘,五色旗分自北來,太息金陵王氣盡,一枝春色占長安。』指的是「李自成」入京後,只當了一天皇帝,就把打來的「大明」江山,拱手讓給了來自北方的「滿清」八旗軍。
話說從頭,這一年的大年初一,循往例舊制,朝廷上下忙著張羅元旦慶典,「祟禎」皇帝也起了個大早,這個時辰,在平日應是天已微明,沒想到今天北京城卻因麈霾來襲(即現今所稱的沙麈暴),天色陰暗灰沉。「祟禎」正準備進入正殿,接受百官朝賀,只聽朝前傳來陣陣喧鬧吵雜聲,心中頗生納悶,頓生不快,著貼身太監前往探個究竟,告知原來百官齊聚前殿,依序等候宣名入列,那知因為天候異變,本來百官朝會時,應井然有序、文武左右分列肅立的,但因光線昏暗,慌亂之間,也就顧不了許多,便各自隨意雜立,甚或推擠,弄得廷前亂哄哄一片,這就是史書上所記載:「初一元旦,文武亂朝班」的景況。「祟禎」看了這種亂象,也不想再多說什麼,如禮行儀,接受百官朝賀後,即匆匆結束了所謂的「元旦賀典」,轉回御殿,繼續處理例行政務,回想剛剛景象,心中不竟喟嘆:「朕非亡國之君,事事皆亡國之象」。
所謂「禍不單行、福無雙至」,剛踏進正殿,還未落座,映入眼簾的是,御案中央放著一份快馬急報,當下急忙翻閱一看,上面奏稟的竟是:「中都鳳陽發生了地震。」這時,「祟禎」只覺一陣恍惚,心中一震,也頓生不寧。接著,到了初四,星象為「星入月中」,主「國破家亡」。二十六日,陪都南京也發生了地震,此乃 「驚動祖靈,大大不吉」之兆。又聞外城商賈百姓間,盛傳有一小紙片,上書:「帝問天下事,官貪吏要錢。八方七處亂,十灶九無煙。黎民苦中苦,乾坤顛倒顛。干戈從此起,休想太平年。」這時,「崇禎」突然想起,去年有天夜裡,自己還莫明其妙的做了個夢,夢中見一老者,遞給他一張紙片,上面寫著一個
「有」字。隔數日差人查問探詢後,告以有個解夢人說,這「有」字拆開來即是 「大不成大、明不成明」,而明王朝就稱「大明」,這豈不是直斷大明江山既將不保?
回到正史,「李自成」農民軍,自前年官軍追剿潰敗後,率殘衆十餘人,逃到商洛山區(越秦嶺在陝西東南方),蟄伏一年多後,又潛出重啟爐灶,聚集舊部災眾,並打著「闖王」名號,沿途招兵買馬,旬月間,已匯集上萬兵眾。此時因朝廷對農民軍的「撫、剿」策略,始終意見分岐,時而用「撫」,時而用「剿」,反覆不定,使得農民軍,在與官軍攻防周旋間,得以喘息休養,聲勢持續擴大。到了正月初一,「李自成」於西安成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自稱「闖王」,改西安為長安,並開始鑄造「永昌通寶」,制訂「甲申曆」。
過完元旦年節後,正月初八,「李自成」決定親率五十萬農民軍,渡黃河,取道山西太原,兵分兩路,直搗北京。途中一路厮殺,勢如破竹,並於二月十六日,發佈「永昌詔書」,對頑抗官軍,「訴之以義、誘之以利」,廣開召降納叛之路。不旋踵,僅事隔一個月,於三月十五日,大順軍已達北京城外的「居庸關」,這時,總兵「唐通」和監軍太監「杜之秩」,見農民軍衆,個個沒命似的,殺紅了眼,如潮水般一湧而來,而且苦候朝廷馳援的大軍和糧草,仍然曠日未至,眼見大勢已去,只得開關投降。隔天,三月十六日,農民軍即包圍了北京內城。大軍在城外就地紮營,經一夜整備休憩,翌日(十七日)開始攻城。至十八日夜,太監「曹化淳」打開「彰儀門」,率官民逕向農民軍投降,至此,北京外城、內城先後陷落農民軍手中。
「崇禎」據報,驚恐絕望之餘,先來到乾清宮,賜死諸後宮妃子、命三個兒子(太子、定王、永王)速逃出宮、砍死女兒昭仁公主、砍傷女兒長平公主後,倉皇逃到煤山(今北京景山)壽皇亭,自縊而死。十九日凌晨,「李自成」頭戴氈帽,身穿縹衣,騎著黑馬,領著農民軍,在部衆擁簇和官民夾道叩迎下,浩浩蕩蕩,由「德勝門」進入北京城〔下圖描繪的是,「闖王」李自成親率農民軍起義伐「明」,在入北京城途中,百姓夾道歡迎的盛況。請注意,其中「李自成」所穿袍色和所騎白馬,與史書所載略有不同;版權所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並嚴令軍衆,不得擾民亂市、掠奪財物,以定北京官民之心。二十二日,尋獲「祟禎」屍體。二十三日,「李自成」念「崇禎」殉難前行止高潔,死前乃以社稷百姓為念,命衆臣以先帝之禮,予「祟禎」以厚殮,並舉辦國喪。四月初三,由北京啟棺出殯,翌日葬於昌平天壽山「田妃」墳上(即今思陵),終其一生(1611-1644),享年三十四歲,在位十六年(1628 - 1644)。(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