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是種巧合,今年四月底,作者 Waleed Al-Husseini 在其「部落格」上為文(http://proud-a.blogspot.com/2014/04/Mysteries.in.Physics.html),羅列了九個,迄今物理學上懸而未決,亟待科學家們繼續深入探討的課題,而這些課題,也正是我這個「部落格」所要闡述的主題,故在此略加彙整,寫來與你分享。當然,其中有些課題,在我之前的「部落格」文中已多所涉及,限於篇幅,除了必要的補充外,就不再加以贅述;至於其他的課題,在此也僅先做一簡要的概述,有關其進一步的詳盡細節,容我在往後的「部落格」中,再予以闡述。
一、什麼是「暗能量(dark energy)」?什麼是「暗物質(dark matter)」?
顧名思義,「暗物質」、「暗能量」指的是宇宙間,那些「潛藏」的物質和能量,就如同暗夜裡,你看不到的景物。下圖所示,即是科學家們相信,就整個宇宙而言,我們可觀測到物質的僅佔 0.4% ,而「暗能量」和「暗物質」分別佔了 74% 和 22%,另外 3.6% 為銀河間的氣體(intergalactic
gas),也就是説,我們可觀察到的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就質量和能量而言,僅佔亟小的一部分,實在少的可憐。
「暗物質」不但看不見,也難以偵測得到。但是科學家們能推知它們的存在,主要還是依據它們對可見物質、輻射、甚至整個宇宙結構的引力效應,它們咸被認為主要存在於銀河的鄰近外圍,而且可能是由所謂的「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簡稱 WIMP」所組成。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偵測儀器,正在積極探尋它們的存在,但迄未有所發現。
而「暗能量」存在的推論,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天文物理學家在建構或演繹他們各自的理論模式時,無論如何調整模式裡的參數,還是無法得到一個宇宙必須有的質能平衡狀態;二是,我們知道「宇宙」迄今一直在持續的加速膨脹,我們也知道「引力」的作用會把宇宙的「時空」,向內拉扯(pulling inward),因此一定有一個我們看不見的動力,它能和「引力」相抗衡,並把時空往外推(pushing apart),這個看不見的動力,即是所謂的「暗能量」。一般咸信,這個「暗能量」其實就是「宇宙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它是宇宙本身與生俱有的本質,把宇宙向外推拓,宇宙愈膨脹,空間就愈大,這「暗能量」也跟著變得更大,也就是利用這宇宙的膨脹速率,科學家們才能估算它佔了宇宙總質能的 74%,但迄今科學家們還真不知道,該如何著手來偵測它。
二、為什麼有「時間之矢(the arrow of time)」?
如前文(DDS049-「時間(II)」)所述,宇宙中的「熵(entropy)」,自其形成迄今,永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這個「熵」值由低變高的趨向,就是我們所認知的時間方向(即「時間之矢」)。因此,根本的核心問題是:宇宙在窄始時,具有那麼高的能量,而空間又是那麼小(即如在「單㸃(singularity)」時),為何「熵(即俗謂的亂度)」卻是處在最低值?
三、真的有「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嗎?
參見前文(DDS023-「宇宙有多大?」及DDS028-「我們只有一個宇宙嗎?」),「宇宙是平的(flat)」這個看法,已是理論物理學的定論,意思是說,我們現今觀察到的宇宙萬物,只是宇宙依水平方向無限延伸的一部分,但是「量子力學」又告訴我們,在每一個環宇範疇(cosmic patch)裡,粒子(particle)只能有有限的排列方式,因此,若宇宙無限延伸出去,就有無限的環宇範疇,而粒子的排列方式,在此無限的範疇中,就變得必須無限地重複呈現,形成許多與我們類似的宇宙(即「平行宇宙」),這可能嗎?
四、為什麼宇宙中的「物質(matter)」較「反物質(antimatter)」為多?
「反-物質」指的是那些和一般「物質」,具有相反荷電(oppositely-charged)和旋轉方向(oppositely-spinning)的孿生物質。一般假定,宇宙肇始時,這兩者(「物質」和「反物質」)應該同時形成,而且在往後的宇宙演化史中,也應被所有自然律同等看待,但實際上卻非如此,宇宙中的「物質」較「反物質」多得多了,科學家們迄今還沒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五、宇宙的最終命運為何?
宇宙的最終命運取決於其質量和能量的密度分佈(即其值的大小;參閱前文DDS023-「宇宙有多大?」和DDS027-「宇宙膨脹說」)。到底其最終的宿命為何,科學家們迄今尚未能有一致的看法。
六、「弦論(string theory)」對嗎?
「弦論」認為自然界中的基本粒子(參見DDS003-2013年的 「Pi Day」),是由次原子大小的一維環狀物(loop)組成,此環狀物稱之為「弦(string;見下之示意圖;credit:Brian Greene)」,因為它們類似樂器上的弦般,以不同的彈撥方式,奏出不同的音符或音階,以上這些「弦」,即是以不同的振動方式,決定了各個不同粒子的本質和特性。這「弦論」主要是希望能將小尺度的「量子理論」和大尺度的「相對論」融合在一起,共同來解釋宇宙萬物的一種理論(見前文DDS048-「時間(I)」)。問題是該理論僅能在「十維的空間加上一維時間」的時空裡才可行,目前來説,科學家們還無法找到,一個有效的實驗方法去證實「弦」的存在(其大小只有原子大小的10-21),也因此無法確定該學説,是否為真。
另外,該文作者也提到兩個目前也是無解的問題:即宇宙在混沌中是否有序?以及為何在測量次原子粒子(如位置、速率等等)時,原本描述其性質的「量子波浪函數方程式(quantum wavefunctions)」會驟然無效(collapse)?因為這兩者牽涉到更深奧的數理專業知識,我是門外漢,僅懂得部分皮毛,不敢妄加論述,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閲該文及其他相關論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