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DDS039-「2014年的 Pi Day」

時光飛逝,自去年三月我開始撰寫這個「布落格/博客(blog)」以來,轉眼間已屆一年,累積閱讀人次,已超過 12,325 人次,平均每篇㸃閲人數為 325 人,最高紀錄為 636 人,在此謝謝大家的支持,特別是有許多讀者,適時給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和指正,也再三致上我由衷的感激和謝忱,說實話,沒有你們的熱烈迴響和呵護,我個人是無法支撑這麼久的。

回想第一篇短文,肇始於去年的三月十四日,即所謂的「Pi Day」,它的意義有三:一是,這三月十四日,正巧是圓周率(π)的最佳近似值(3.14);二是,這一天為「愛因斯坦」的生日;三是,那一天也是「奚氏玻子(Higgs Boson)」首度被實驗證實存在旳日子(參見 DDS001DDS002DDS003)。無獨有偶,同樣的三月,今年(三月十七日),科學家們成功偵測到「宇宙大爆炸(the Big Bang);參見前文DDS006 DDS007」時的光波圖樣(light-wave pattern),如同去年「奚氏玻子」的發現,導致以「奚格斯(Peter Higgs)」教授為首的科學團隊,獲頒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論者咸信,今年這項難能的發現(discovery),也很可能贏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然是否真能贏得這項「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桂冠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這代表二十五年來,天文學上最偉大的一項突破(上次是確認宇宙不但持續在膨脹,而且是加速膨脹;參見前 DDS027 文),讓我們對宇宙的起源(甚至萬物包括我們人類為何存在),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這項突破,也頓時迎來所有媒體的關注和報導(台灣媒體當然也不例外,其中部分原因,固是因為該科研團隊中,有位來自台灣的美籍學者)。有關這項科學成果的介紹,容我在往後的短文中,再為大家詳細説明。

趁著現在還是三月天,讓我們就先回到「Pi Day」和「愛因斯坦」這個主題上來。在我近來的閱讀中,驚然發現,有一作者(Sean Carroll),以「愛因斯坦和 PiEinstein and Pi)」為題,發佈在網路上的短文(Reference and credit: http://www.preposterousuniverse.com/blog/2014/03/13/einstein-and-pi/),對「廣義相對論」公式中「π」的由來,做了一個鞭闢入理,但又淺顯易懂的解説,堪稱「科普」的經典之作,也讓我興起將它整理改寫的念頭,以與讀者分享。當然,有興趣也有起碼語文和數理能力的讀者,不妨逕自上綱查閲該文,相信你的體悟會比不材的我更深。我常想,一個真正的好科學,就是那些能以最簡單的數理公式,說明一個繁複的物理現象,而一個真正的好學者,就是能將繁複數理公式,背後所代表的事物真相,以最平易的方式予以表達。

在未正式介紹該文的實質內容前,容我先説一下我的另一個感想(算是一種讀後心得吧),那就是,「愛因斯坦」的偉大和迎得世人的推崇,其實並不在於他的科學成就(如「狹義/特殊」和「廣義/一般」相對論等),而是在於他能善用已知的數理參數,來譂釋新的物理現象。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E = mc2 這個方程式,質量(m)蕴含能量(E),這在科學界是大家早已習知的事,但要把兩者勾串在一起,還需要一個參數/常數(parameter/constant),「愛因斯坦」的厲害就在這,他利用當時已知的光速(c)做為常數,推演出 E = mc2 這個現今大家耳熟能詳的方程式,説起來,他只用了三個數理符號,就道盡了宇宙亙古千百事,你能不服氣嗎?!

同樣經典的是,其「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公式(見下)。這公式窄看之下似乎相當複雜,特別是那些奇奇怪怪的符號,到底代表的是何方神聖?讀者老爺,你先別急,就把這公式當做是某種你不懂的外語,你只要知道它到底在説什麼即可。


事實上,這公式只是想告訴你:

「引力(gravity)」= 8 π G x「能量(energy)和動量(momentum)」

也就是説,「引力」是「能量和動量」的函數,其關係常數為「8πG」,其中 「G」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常數」。即以此公式而言,你應該已發現其中有個「Piπ)」出現了,因此,我們要問的是:同樣談的是「引力」,為什麼當我們從牛頓的「引力」,轉換成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引力」時,卻平白無故的跑出了個 π(即圓周率)來?

要回答這問題,其實也不難,讓我省略掉繁複的數理公式演算,直接用白話文來告訴你,其中幾個最關鍵的基本概念。首先,你知道牛頓的「引力」公式為:


其次,任何兩物體間,彼此所引發的「引力場(the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field;通常以「 Φ 」來標記)」為:


到現在,你還沒看到「π」出現在公式裡,先別急,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目前還只是針對單一個物體的「引力」效應,要是我們探討的是許多物體,同時呈現在三維空間中,那它們彼此間相互影響的「引力」,就必須涉及每單位體積中呈現的質量(稱為「質量密度(mass density)」;通常以「ρ」表之),將這「引力場( Φ )」和「質量密度(ρ)」間的關係,以 Poisson’s equation 表之,即可得以下公式:


這下,你看,盼了半天,「π」總算出現了,至於公式中那倒三角形符號(稱為 gradient operator),只是一種數學運算上的轉換,主要是用來描述「引力場」在三維空間上的變動方式。最後,你當然不要忘,既然是探討三維空間中,各個物體間的相互「引力」效應,你可以把每個單一物體,視為一個球體的中心,向外延伸若干距離(r;即該球體的半徑),此時該球體的表面積(A)為:


㯫此,「愛因斯坦」發現,要描述「引力」這個現象,不要單單從兩物體間的作用力來看(即「牛頓」的看法),應以「引力場」的概念來理解,而這「引力場」的計算,又必須透過球面的積分,加總而來,既然如此(因扯上了球面),那當然就和「π」成正比了,也就是如其「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公式所示。

         回到文首「愛因斯坦」的「引力」公式,你也可以發現,左邊的常數為 「8πG」,其實「愛因斯坦」在推導這「引力」公式時,大可自己再創造一個新的參數符號,來代替此「8πG」,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還是借用大家習知的參數「π」和「G」,你説他慧黠睿智也好,他本性純良也好,總之,這種純一的人格特質,才是我們後輩學者,理應師法的為學態度。謹以此文,追念今年「愛因斯坦」第 135 歲的生日(三月十四日;Pi Da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