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DDS032-「引力挹注」

    前兩文(DDS030 DDS031)就「航海家」衛星,在人類探測太空史上所代表的諸多創舉和成果,做了簡要的介紹,其中牽涉到一個有趣的相關科學議題是:這些「遠距」的外太空探測,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因為要飛那麼遠,需要更多燃料,但過多燃料,又使得火箭發射時的荷載過重,不利於發射,為解決此一「跟蛋」的問題,科學家們利用一種稱為「引力挹注(gravity assist)」的方法,予以完成。該方法主要是,利用「衛星」飛越不同「行星」時,借由該行星的「引力」,將「衛星」的飛行速度予以加速或減速(視探測任務的不同而定),如此有如跳板,由內而外,經由不同行星,而逐步將「衛星」送往欲探測的星體,甚至遠到太陽系之外。此外,若藉助此種「引力挹注」來加速「衛星」的飛行速度,其好處是可以大幅縮減探測任務所需的時間,進而降低人力、物力的成本。

下圖(credit: Nathan Bergey of http://psas.pdx.edu/orbit_intro/)即是以地球引力為例,任一物體欲脫離或墜落地表,所需位能(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圖中縱軸)的增減改變情形。就發射衛星而言,當然以火箭速度為首要,因為速度愈大,動能(1/2 mv2)愈大,位能也就愈高。由圖所示,也可看出離地表愈遠,所需「單位高度(橫軸)的位能(即動能)」愈大,之後隨高度的增加,由於引力逐漸減小,所需「單位高度的位能」也漸減,最後到了離地表約 150 公里後,火箭速度轉換而來的動能,就接近脫離地心引力所需的位能,因而使火箭所載衛星,得以脫離地球,持續向外太空飛行而去。在下墜時,則依反向進行,把兩者並列繪在圖上,有如一口井狀,天文學上稱之為「引力井(gravity well)」。


以歷年來的各項衛星探測任務為例,如「Voyager 2」衛星,即是利用這種「引力挹注」,方能分別飛越造訪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太陽系中的四大外行星),而「Voyager 1」則在飛越了土星,藉由其引力加速後,就和「Voyager 2」分道揚鑣,直奔太陽系之外而去,「Cassini」探測衛星則是利用了金星、地球和木星的引力到達土星,「New Horizons」探測衛星也是藉由木星的引力加持,預計於 2015 飛抵冥王星,「Messenger」衛星則是藉助水星、金星和地球的引力(這次不是加速,而是減速),飛抵水星,而就在今年 10 9 日,「Juno」衛星就是利用了地球的引力,繼續飛向木星。下圖(creditImage credit: NASA (original), this work from Wikimedia Commons user Hazmat2)所示,即是「航海家一號」和「航海家二號」,自當年發射升空後,在不同時間,藉助飛越過不同行星時的「引力挹注」,完成迄今遠離「太陽系」的路逕圖。



   下圖所示 (source and credit: David Shortt; http://www.planetary.org/blogs/guest-blogs/2013/20130926-gravity-assist.html),即是以「航海家二號」為例,其飛行速率(圖中的藍色線條),藉由「引力挹注」的方式,逐步加速的實際情形。要注意的是,圖中縱軸是以太陽為基準的速率(heliocentric speedkm/sec),而橫軸為距太陽的距離,以 AU(太陽至地球的距離)為單位。另外,圖中的紅色線,則是針對太陽「引力」的「脫逃速度(escape velocity)」,即在不同距離處,為了脫離「太陽系(solar system)」的引力牽制,所必要的最低速度。由圖可見,「航海家二號」在發射升空後,固然脫離了地球的引力,但在未抵達木星前,它並沒有足夠的速度脫離太陽的引力(即圖中的藍色線在紅色線之下),一直要等到它飛越過木星時,藉由其引力的挹注,才獲得了足夠的速度,使它能脫離太陽的引力(此時圖中的藍色線已在紅色線之上)。依圖中藍色線的梯階狀改變可看出,「航海家二號」飛越木星時,藉由其「引力挹注」,速率增加了約 10 km/sec,經過土星時,速率增加了約 5 km/sec,而在飛越天王星時,速率又略增了約 2 km/sec,但在行經海王星時,其速率卻減緩了約 2 km/sec。就是藉由在飛越各不同行星時的「引力」加持,迄今年九月,「航海家二號」和「航海家一號」分別能以 15 km/sec 17 km/sec 的速率(由於兩者飛行途徑的些微不同)脫離了我們的太陽系,直奔星際而去。



以上僅就如何藉由其他行星各自引力的挹注,把自地球發射的人造載具,持續不斷地加速送入外太空,進行遠距的探測任務,做了一個概念上的說明。雖然如此,用心的讀者,可能會問說:這其中的原理又是如何?因為「能量」應是守恆的(conserved),那使得衛星持續加速的「動能」又由何而來?當它飛向行星時,由於該行星的引力,速度加快,但是當它遠離該行星,不是以同樣的速度減速嗎?又如何能如前所言,每飛越一個行星,即能得以持續不斷地加速前進呢?你這個問題問的好,算是問到骨髓裡去了,我也就試著回答你這個「深奧」的好問題。

要回答你這個「大哉問」,首先我們必需要知道,在此種遠距太空探測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參考架構(reference frame)」,估稱之為:「行星架構(planet frame)」和「太陽架構(sun frame)」,前者視「行星」為靜止(still)的,而後者則將「太陽」視為靜止的,此意味著「行星」在此「太陽架構」中,是移動的(即行星繞太陽公轉的速度)。先說前者,當衛星(以「航海家」為例)飛經木星時,由於木星的質量約為「航海家」衛星質量的 1024 倍,兩者的質量中心,幾乎就是木星的質量中心,因此,對此外來訪客(即「航海家」衛星),木星可以說是「無感」的(即幾乎沒有任何物理上的反應),因此,當「航海家」衛星飛近木星時,所有因「引力」加速而產生的動能和位能改變(見前「引力井」),均存留在「航海家」衛星身上,當它遠離木星時,如你所料,所有增加的動能又漸失去,使得「航海家」衛星,在飛越木星之前和之後的速度,幾乎保持一樣。

這個時候,整個問題的「關鍵」來了,那就是「能量」固然相同,但是方向可以不同,也就是說,衛星接近和遠離行星的飛行角度可以不同,利用兩者這種角度的差異,即可將衛星予以加速或減速。要進一步了解這點,這時你就必需從「行星架構」轉換到「太陽架構」上來看,因為後者和前者之差異僅在於,「太陽架構」中的行星和衛星都增加了一個「行星繞日公轉」的速度,在物理動力學上,此速度以「向量(vector)」來表示,也因為是「向量」,方向就顯得格外重要,科學家們即是利用,衛星飛向和遠離行星時方向的不同,得以讓衛星加速或減速。

下圖(Image credit: NASA / JPL-Caltech / Cassini Mission)所示,即是上述原理的示意圖,褐、黑、藍色箭頭,分別代表行星繞日公轉、衛星進入或脫離行星引力範疇、最終遠離行星時的向量速度,由圖可知,只要調整衛星接近(或脫離)任一行星的方向(即黑色箭頭的方向),你就可以得到任一你要的速度(即得以加速或減速)。以上述「Juno」衛星為例,即是於今年 10 9 日,藉由地球引力的挹注,以預先設定的彈射(slingshot)角度,使其在脫離地球引力時,能加速至每小時 26,280 公里,俾於 2016 7 4 日,精準地進入木星的兩極軌道(polar orbit)進行探測。




質言之,只要有衛星、行星、太陽這三位一體的引力作用系統的存在,依牛頓力學的引力原理,我們人類所發射的「衛星」,只要一度能脫離地球的引力後,即不再需要任何額外的燃料,只要藉由「引力挹注」的神妙作用,就可以把任何「人造物體」,送往太空中任何遙遠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