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DDS059-「哈爾遜」和「格斯」博士(I)

為了給大家來㸃不一樣的震撼教育,這次我先把「哈爾遜(Francis Halzen)」和「格斯(Alan Guth)」兩位教授的近照分別附示於下(上幅為「哈爾遜」,下幅為「格斯」;照片來源見文末之參考文獻)。各位讀者從其照片中的神態,可以發現兩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徴,那就是:沈穏厚重又充滿自信,也就是說,他們具備了真正偉大科學家或知名學者,所應有的人格特質。我常説:要成為一個成功的「科研工作者」其實不難,因為只要你肯努力、專注、有恆,而且要耐得了寂寞,不出十到二十年,你一定可以達到的,但是要成為一個受人敬重的「學者」,那除了以上條件外,你還得設法,讓自己脫胎換骨,沛然成一種你自個兒的人格特質,也就是這種特有的人格特質,區分了「科研工作者」和「學者」,就如同「教授」和「先生」之不同,「教授」是你的職稱,「先生」可是蘊含了千百年來的歷史文化積澱。不容易,我知道,但不開始,那是絕不可能達到的,特別是年輕學者,這是我能給你的唯一箴言,也是我對你的深深期許。



其次,該兩幅照片,其背景皆佈滿了深奧的數學方程式,那又是我常說的:一個好的科學,必須從好的數理邏輯出發,不是說你的工作必須一定要有數學,但是你的科研成果,必須能經得起數理邏輯的檢驗。其實,數學才是真正的基礎科學,其他科學,主要靠的是實驗和觀測,而數學是邏輯的推理,這也就是為什麼,近代物理學幾乎全都是數學。另外一個癥結在於,實驗和觀測必須看得到、摸得到,但數理邏輯的推理,卻可以帶你走向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視野之外,要不是這樣(比方說),哪來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呢?因此,我苦口婆心,總是告誡大家,你要嘛不做科學,要做科學,一定要把數學學好,要不,你遲早會落得像我這樣,一輩子苦哈哈的!

好了,該說的也說了,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哈爾遜」和「格斯」這兩位學者,重點不在他們了不起的科學成就(請分別參閱前文DDS054-「微中子(I)」和 DDS055-「微中子(II)」以及 DDS045-「引力波(II)」 ),而是看看他們的一些成長歷練和生活軼事。

(一)先說「哈爾遜」教授(如上照片所示),當他面對你時,總是雙眼正視著你,雙臂盤在胸前,面露微笑,態度優雅、和善、自信又深具威嚴。他是備受學界敬重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發現星際間「微中子(neutrinos)」的第一人,由於他的奔走策劃,催生了目前正在南極偵測「微中子」望遠鏡的建造和後繼研究(即前文DDS055-「微中子(II)」的 IceCube 計畫),也兼任該研究計畫的發言人。他的研究被評選為 2013 年度,最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雖然如此,他永遠把功勞(credits)歸諸同僚,而且細靡遺指出每一個人在不同環節上的貢獻。

他指導研究生的名言是:「少讀書,多做事(Don’t read too many books, do things!)」,他説這話可是其來有自的,讀者不要馬上就斷章取義,先耐心看下去。話說當年他剛滿 15 歲時,有本「水和冰的光學(The optics of water and ice)」的標準教科書,論及光在冰中的穿透性和水中相比差了許多,最多只能達 30 公尺遠(或深)。假如當時他看了那本書,也相信書中所說,他就不可能提出目前正在南極的研究計畫了(見前文DDS055-「微中子(II)」),而事實上,在南極冰中,光的穿透可深達 200 公尺以上,而且和原來水的純淨度有關,愈純透光性愈好。另外,該書也說,冰下 400 公尺,就沒有氣泡,但結果是 1400 公尺下才沒有。這個光在冰中的「穿透深度」和「氣泡存留深度」,是決定他南極實驗成敗,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他一直認為自己很幸運,就是因為當時沒讀那本書,要不怎麼可能提出現在正在進行的 IceCube 計畫。因此,他的深意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另外,他也回顧當年他申請「美國科學基金委員會(NSF)」計畫的過程,其中有頗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當時(現在依然如此)「基金委」,保留一小部分經費,專門用來支助一些,有風險但又可能會有重大突破的研究,當時的主委名為 Ken Lane,他非常支持這種政策,甚至認為:「大科學多少要有㸃賭性才行(Great science could need a bit of gambling)」。剛開始時,他的這個 IceCube 計畫,當然就是屬於這一類,讓他最讚賞的是,這一類計畫,完全沒有制式的審查程序(如書面審查、召開審查委員會等等),任何人都可以提出任何種計畫,只要一旦他們決定支助你,就把錢給你,更不會要求你要做什麼,反正就是把鈔票給你,讓你去賭就是!

他想要強調的重㸃是:「基金委」要是連鷄毛蒜皮的事都要管(如計畫進度、成果報告、論文發表篇數等等),只會讓計畫執行者,提出那種沒有風險的計畫,因為這樣對正在執行中的計畫成果較有把握,而且也有利於接下來計畫的申請。但是,就是因為沒有風險,當然就不可能有任何驚人的重大發現,就這㸃而言,「奚氏玻子(Higgs Bosons;見前文DDS003-2013年的「Pi Day」)」的研究是屬於買了保險的研究,但「微中子」的偵測,則算是賭性堅強了。他的另一句名言:「你不敢去賭,你怎麼知道是幸還是不幸?」他還有另外一句名言,那就是:「發表研究論文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探討他自己深信的科學問題,另一種只是想告訴你,他有多聰明。」他自承他早期的論文,屬於第二種,有夠坦白的吧?!對於有人誇讚他,能把南極團隊領導管理這麽好,他的回應是:「科學家的平均心理年齡只有 12 歲,要讓大家各盡其職,但又能通力合作,成為一個有效率的團隊,確是不易。」(待續)

參考文獻:
1. Francis Halzen: I always advise to my students ‘don’t read too many books, do things!http://www.jotdown.es/2014/05/francis-halzen-i-always-advise-to-my-students-dont-read-too-many-books-do-things/
2. Alan Guth: Waiting for the Big Bang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innovators/2014/06/140630-alan-guth-profile-inflation-cosmology-science/?sf353511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