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㡬篇「部落格」短文中,我先後分別針對「宇宙」的「大小和形狀」(DDS023-「宇宙有多大?」),「膨脹說」(DDS027-「宇宙膨脹說」)以及「多重宇宙」(DDS028-「我們只有一個宇宙嗎?」),給讀者做了一些簡介和說明,接下來,好學的讀者,你或許會問,以上說了半天,那「宇宙」到底看起來像什麼樣子?是不是也有可能,如同我們平時看「地圖」時那樣,也能有個稍微具體的「宇宙輿圖(cosmography)」可以瞧瞧?
問的好,下圖即是今年,由法國里昂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團隊,發佈的最新「宇宙輿圖」(credit: Helene Courtoi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Lyon and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以下均同),要注意的是,該輿圖代表的只是整個「宇宙」中極小的一部分(僅佔全宇宙的
0.32%),因為它是以地球為觀測點,向外延伸 3 億光年距離,所能測繪出來,各大、小星體和銀河系的圖像。圖中顏色的深淺,代表的是它們與地球間的不同距離〔註:此處的距離以速度表示,因為「宇宙」是一直在持續加速膨脹的,離地球愈遠的星系,速度愈快。〕;藍色代表距地球近,紅色代表距地球遠。
既使這樣,由於該圖還只是一幅平面圖,很難在視覺上,讓人感受到「宇宙」的立體形貌,為此,該團隊就更進一步,透過其自行研發的電腦模擬軟件,將其轉換繪製成「宇宙的三維立體圖」〔見下圖(上)〕。令人驚嘆的是,該團隊甚至繪製出一張「宇宙流場」圖〔見下圖(下)〕,該圖有如我們習見的海洋流場圖(ocean current map),它顕示各大、小銀河系(以圖中的大、小白色圓點為代表),在「宇宙」中流動的情形(the current of galaxies in the universe)。圖中左上角紅黃色區塊,代表的是衆多銀河齊聚集中之處(稱之為 the Great Attractor region),由於其超巨大的質量和引力,使得其他鄰近各個大、小銀河系,如同漂浮在海面上的腐木枯枝,隨著水流方向,向其流去,而深藍色區域,則代表該處水流強度較低,甚或是靜止的。
雖然如此,以上所描繪的圖像,仍只是「現在」這個時間點的圖像,就「時間」的角度而言,「宇宙」自「大爆炸」形成之後,在過去的不同時間點,又像什麼樣子呢?或者說,「宇宙」在四維時空(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裡,看起來又是如何呢?針對這個問題,最近日本和英國的研究團隊,發佈了一幅最新的「宇宙」在不同時間的三維立體圖(下圖;Credit: NAOJ, SDSS, CFHT),該圖的左下方插圖,標示著該圖的觀測範圍,共涵括了總數超過 1,000 個的銀河,而這些銀河系的年齡,均介於 80-100 億年之間。
細心的讀者或許馬上就發現,該立體圖橫軸的距離(即離地球觀測者的距離),為 120 至 145 億光年,這到底是什麼回事?怎麼有可能呢?因為,這些星系的年齡只有 80-100 億年,若以光速行進的話,最多也只能有 80-100 億光年的距離而已,怎麼會有 120-145 億光年的距離呢?你問的好,但是不要忘了,「宇宙」是在膨脹的,而且膨脹的速度是愈來愈快(請參閱前文DDS027-「宇宙膨脹論」的說明),也就是說,離我們愈遠的星系,離我們而去的速度愈快,為了把這個因素納入,該圖的橫軸即以「共同移動距離(co-moving distance)」來表示,而非一般慣用的「光年(light
year)」距離。
此外,你也發現,圖上方有一系列的橫截面,上面標示著不同數值的 "z"。這個 "z" 值,來自「宇宙紅移(cosmological
redshift)」現象,其之所以造成,即是因為「宇宙」自「大爆炸」後,持續在膨脹,使得光在行進時的「波長(wavelength)」被拉長了,因而向光譜紅色一端移動。天文學家們,即利用光熾射出來時的「波長」,和我們觀測到的「波長」,兩者間的差異,取其比例得到 "z" 值,此 "z" 值的大小,就代表我們觀測到的光線,已歷經了多少「紅移」,數值愈高,表示「紅移」愈多,也就是離我們地球的距離愈遠。例如,圖中 "z = 1.52",代表的是「它目前離地球的距離,是當時它熾射出光來時距離的 1.52 倍」(餘類推)。
最後,在該圖的右下方,有一「星體形成速率(star formation rate)」的小插圖,圖中不同的顏色,代表著不同的「形成速率」,其單位則以每年生成多少個等同太陽的質量來標記(solar mass/yr)〔註:1 solar mass =
1.9891 × 1030 kg;即太陽的質量〕。這是因為,我們「宇宙」從「大爆炸(Big Bang)」開始,在形成過程中,就一直不斷地,有新的星體形成,這小插圖的色彩,就直接告訴你當時的「宇宙」,有多少星體(以一個太陽質量為單位)形成。這種新的星體的形成,即使在今天,也還是在持續進行著。事實上,「宇宙」中的各種星體,永遠是生生滅滅的,例如,就以我們所在的銀河系而言,自其形成迄今,至少有過約 2 億個星體爆炸、重生,這包括發生在西元 1604 年被「刻卜勒(Johannes Kepler;1571 - 1630;德國人;17 世紀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之一)」所親眼目睹、觀測到的「超級新星(supernov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