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早在今年4 月 8 日,我在「部落格」一文中(DDS003-「2013 年的 Pi Day」),即慎重的推介了「奚氏玻子(Higgs Boson)」的發現和證實,以及其在物理學上的重大意義。果不其然,事隔半年,今年 10 月 8 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宣佈,François Englert and Peter W. Higgs 兩位學者,因為對「奚氏玻子」的研究和貢獻,共同列名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有興趣的讀者,可回頭參閱該文(DDS003)。想說的是,當初我闢此「部落格」的主要目的,即是希望能為讀者及時介紹,最新和最重要的科學知識和訊息,以此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為例,希望讀者們,能感受到我的「用心」,也希望能得到你們的支持和認同。〕
在前兩篇部落格文中(DDS023-「宇宙有多大?」和DDS027-「宇宙膨脹說」),我就人類自古以來,充滿好奇的有關「宇宙」大小、形狀以及其是否膨脹的問題,向讀者你做了一些說明。接下來,讓我們再提出一個更「勁爆」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只有一個宇宙嗎?」因為,依常理、機率或邏輯來說,假如我們存在的「宇宙」,是來自當初(約 138 億年前),在自然界中的一個偶然的「大爆炸(Big Bang)」,那就沒有道理認為,我們的「宇宙」就是那麼幸運,是全自然界中的「唯一」,難道同樣的情況(指的是如「大爆炸」事件),不會在不同的「時」、「空」裡發生嗎?
同樣的念頭,同樣的好奇,也激發了天文學者,想試著去進一步探索,這樣的一個問題〔註:「好奇(curiosity)」是一切科學之源。對從事科研工作的朋友,有句英文名言:「curiosity
survives」,譯成中文為:「只有好奇,才能讓你在這個行業存活」,絶非虛言。〕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普遍認為,自然界中的確應有「多重宇宙(multiverse)」,而不是「單一宇宙(universe)」(注意 universe 和 multiverse 這兩個「英文字」的不同),有人甚至逕呼:再見,「單一宇宙」,歡迎,「多重宇宙」!(Goodbye Universe, Hello Multiverse!)。當然,科學的確需要某種程度的「衝動」,但也不能「情緒」,一切還是要回到「證據」上來,「胡適」先生曾說過:「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話。」誠哉斯言!
因此,自然界中,除了我們自個兒這個「宇宙」外,還有其他「宇宙」的說法,依據在哪?這就是本文,要和你探討的重點。但這次我的寫法不同,先告訴你,這所謂的「多重宇宙(multiverse)」,到底可能是個什麼樣子,然後再告訴你,目前的證據(直接或間接)在哪裡?主要是因為各種「多重宇宙」的相關示意「圖片」,實在太生動漂亮了,要是慢一分鐘與你分享,都會讓我覺得,對不起你!何况,先有這種視覺上的感受,接下來我在下面的解釋,也就更容易讓你理解。
承前所言,科學家們普遍認同,我們所在的「宇宙(universe)」,應是自然界中無數個「宇宙」之一。迄今為止,依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至少這「多重宇宙(multiverse)」,可能以以下五種不同的形式,呈現在自然界中:
(一)「無限宇宙(Infinite Universes)」(見下圖,credit:
Shutterstock/R.T. Wohlstadter)。雖然我們迄今還是無法百分之百的確認,「宇宙時空(space-time)」的形狀,但咸信它應是「平」的,且向外無限的延伸(stretches out
infinitely)(見前部落格文 DDS023-「宇宙有多大?」),因此,這個「無限宇宙」,看起來就像是由無數個大小相似的方格布,縫成的大被套一樣。
(二)「泡泡宇宙(Bubble Universes)」(見下圖,credit:
Shutterstock/Victor Habbick)。這種看法,主要是源自「宇宙遽脹說(cosmic
inflation)」,該學說認為,「宇宙」在「大爆炸」的瞬間之後,以比光速還快的速度急遽膨脹(只持續了約 10 至36 秒),然後就以我們目前熟知的膨脹(expansion)速率和方式,持續至今。在這樣的過程中,有些部分的「空間(space)」在某一時間點,就停止膨脹,甚至終止,以致形成了各種今日所見的銀河、星系,而另外有些部分的「空間」則繼續膨脹,最終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宇宙」,這種情形,就如同我們小時候,吹肥皀泡沬那樣,空中佈滿著,各式大小不一的肥皀泡泡。
(三)「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見下圖,credit: Shutterstock/Sandy
MacKenzie)。這個看法,主要是依據「弦論(string theory)」而來,因為該理論認為自然界中,不止只有我慣常所認知的「三維空間」和「時間」而已,其實還有更多維的空間存在〔註:依目前「弦論(String Theory)」的論證,我們的「宇宙」空間,可達「十維」〕,而我們的「三維空間宇宙」,只是漂浮(float)在此更多維的空間裡而已。
其次,(四)「鸞生女宇宙(Daughter Universes)」,這個說法,主要是從「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的角度出發,因為「量子力學」描繪「次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s)」的各種性質時,是以「機率(probabilities)」為主,因此,既然我們知道有我們這個「宇宙」的存在,那就「機率」而言,當然可能有另外多個不同「宇宙」的存在。
最後,(五)「數學宇宙(Mathematical Universes)」,事實上,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辯的一個有趣話題是:「數學」只是一個,單純用來描述,我們物理世界(在此可視為「宇宙」)的工具呢?還是它本身就是一種「真實的存在(fundamental reality)」。假如是後者的話,那麼我們今天用來理解,我們存在「宇宙」的所有「數學結構(mathematical structure)」,應該只是諸多選項之一而已,因此你當然可以期待,在不同的「數學結構」下,可以有不同於我們的其他「宇宙」的存在。
事實上,有關「多重宇宙(multiverse)」這類議題的探討,在科學界至少已延燒了三十年以上,但卻始終苦無證據,用來支持這種看法。然而,今年六、七月間,當科學家們再次重新檢視,由「卜朗克」衛星(Planck satellite )拍攝所得的「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圖時,赫然發現,該圖的「輻射」強度(即溫度),呈現一「南北分佈不均」的情形,南邊明顯較北邊強,而且還有些區塊,其溫度低於平均值〔見下圖,該圖以「溫度通量(temperature flux)」表之,橘紅色代表溫度髙於平均值,藍色則表低於平均值,圖中的粗曲線是用來區隔上北、下南兩部分,在南半部的深藍區塊,由於其溫度最低,稱之為「冷點(cold spot)」;credit: ESA and the Planck
Collaboration〕。〔註一:「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圖,是「宇宙」在「大爆炸」後約 37 萬年時,所熾射出來的光芒,在歷經了約 138 億年後,才到達地球而被我們觀測到的;註二:有關此「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圖的詳盡說明,請參閱我之前的部落格文
DDS008-「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
依據「大爆炸」理論,這些被偵測到的「背景輻射(background radiation)」值,理應均勻分佈在「宇宙」間,但該圖呈現的並非如此,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我們這個「宇宙」,在「大爆炸」窄始形成的過程中,曾受到當時另外一個「宇宙」的引力拉扯所致,據此,科學家們一致認為,這種溫度明顯分佈不一的「異常」現象,適足為「多重宇宙(multiverse)」的理論,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具體、最為直接,而且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另一個目前科學家們,還在繼續探究,但尚無定論的證據是,最近才被證實存在於我們「宇宙」中的「暗流(dark flow)」,該「暗流」(由數億個星球匯集而成)在 「半人馬(Centaurus)」和「船帆(Vela)」 兩星座間,以每秒約 800
公里的速度,朝著天體的某一固定方向流去,這個現象意味著,我們「宇宙」的近鄰,似乎存在著另外一個,看不見的其他「宇宙」,正在牽引/吸引著它們而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