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DDS026-「地球的呼吸變大了?」

「呼吸(breath)」是人(當然包括所有動物)的生理本能之一,甚至是辨別一個人是否有生命跡象的準則之一。這裡先來段小插曲,記得當年我在美國教書時,有次參加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Phoenix, Arizona, USA)舉辦的學術研討會,晚間與他校教授,共進晚餐,席間談到各校招生的困境,因為那時正逢石油業最不景氣的年代(1980 年代中期),油價跌到谷底,每桶只要 16 美元,各校所有和「石油」相關的科系,都有了招生困難的問題。有位教授說,他們學校的「石油工程學系」,大學部的本科生,從過去近千人,驟減至十位數,另一位教授則說,他們學校「地質系」的招生標準已降到,只要你能「呼吸」,就可以入學。後者當然是戲謔之言,但也讓我印象深刻,原來「呼吸」也可以用來做為,大學入學的「衡量」標準。

藉此也奉勸下,目前為招生煩惱的同仁(特別在台灣),要知道現在的「大學」,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市場」決定一切,君不見「小吃攤」前,大排長龍,「精品店」,因客源不同,老板娘蹺著二郎腿,拿個蒼蠅拍在打蒼蠅,難得有個顧客上門。熱門的產業,薪資好,有願景,就業率高,相關的科系,當然是「趨之若䳱」,人滿為患,而其他那些不景氣行業的科系,當然是「門可羅雀」,招生不易。不願接受這個事實,卻挖空心思,逕想各種花招來招攬學生,最後當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淪為別人的笑談而已。你會問說:「那該怎麼辦?」坦白說,我當然「知道」該怎麼辦,但不好講,一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二來你聽了也不舒服,那就是,告訴了你,你也不是那塊料,做不來的,還是不要知道比較好。

回到本文的「主題」上來,「呼吸」這個名詞,可不是「動物」的專享,「植物」也能「呼吸」,只是我們人和動物的「呼吸」,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卻恰恰相反,是吸收入「二氧化碳」釋放出「氧」。後者指的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在日光照射下,植物透過葉片的「氣孔(stoma)」,吸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再和根部汲取來的水份,合成有機質(即枝葉等),因此,白天時,日照充足,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得以成長,到了夜晚,沒有日照,植物反向操作,進行所謂的「呼吸作用(respiration)」,把「二氧化碳」釋放回大氣中。

由於每年夏季,溫度高,日照足,為植物的生長季節,植葉繁茂,植物使用大量的「二氧化碳」,到了冬季,枝葉落盡、分解,又把「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以一年的周期來看,地表植物此種「夏-秋」季節的交替,直接反應在大氣中「二氧化碳」氣體濃度的變化,就是「夏低冬高」,如此年復一年,周而復始,有規律的季節性變化,就整個地球而言,有如人一般,擬之為「地球的呼吸(Earth’s breath)」。下圖(credit: NSF and NOAA),即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氣體濃度,在一年間的變化圖,由圖可見,其濃度在夏末(9-11 月間)最低,而冬季過後,在植物生長季來臨前時(5-6 月)最高。



因此,「地球」的「呼吸」,指的是地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隨著季節交替,而呈現的有規律變化,也就是「騏麟曲線(Keeling Curve)」中,所呈現的鋸齒狀的變化(請詳見前文DDS012-400 ppm CO2」)。說到「騏麟曲線」,不得不告訴你一些,有關「騏麟先生(Charles Keeling)」的典故。事實上,以上所說的這種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季節性變化(seasonal variation)」,最早就是 Keeling 發現的,但這一發現,其實也完全是一種巧合和意外。

話說當年(1955),美國正準備開始執行,一項名為「國際地球物理年(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IGY)」的計畫,其中需要測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也就在這同時,有位英國工程師(Guy Callenda),聲稱人類自工業革命後,所有燃燒化石燃料(石油和煤),所造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都積累在大氣中,由於當時的分析技術還不是非常精準,Roger Randall Dougan Revelle 1909-1991;時任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所長,也是 IGY 計畫的主持人)相當質疑該等數據的準確性,也因而並不認同這種看法,因為他深信海水一定也會吸收,部分這些「人造」的「二氧化碳」。

當時他就和 Hans Suess1909-1993)兩人決定聘請 Keeling,藉重其分析化學的專長(美國西北大學化學博士,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來發展出一套能精確測量大氧「二氧化碳」濃度的方法。在發展設計相關儀器設備的同時,為了驗證他的方法可行,Keeling 就到鄰近各地採集空氣樣品,然後帶回實驗室予以測試,剛開始,他還以為是方法或儀器出了問題,因為他發現,一天不同時間採回來的樣品,其「二氧化碳」濃度均不同,而且中午時的濃度最低,接下來,幾乎天天如此,這時他才幡然醒悟,原來他根本不是在測量,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而是在測量「地球的呼吸」:白天植物行「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中午時,光照最強,吸入最多,到了夜間,沒了陽光,植物又把「二氧化碳」,釋回大氣,這樣一「吸」一「吐」,簡直像極了人的「呼吸」一樣!

閱讀到這裡,加上我前文 DDS012-400 ppm CO2」的介紹,你該清楚知道,什麼是「騏麟曲線」,而那些每年「鋸齒」狀的上下起伏變化,代表著「地球的呼吸」。但是,事情還沒完呢!就在這個月初(9 6 日;Science 341, 1085, 2013; DOI: 10.1126/science.1239207),科學家深入細究,這些「鋸齒」狀的變化時,赫然發現,過去 50 年來,它們變化的幅度,在北半球有逐年漸增的趨勢(見下圖;credit: The 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也就是說「地球的呼吸」,似乎變「大」了,或者說,「地球」似乎變成在「深呼吸」了,「吸入」更多的「二氧化碳」,也「吐」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此外,他們也發現,此種每年「季節變化的幅度(seasonal amplitude)」,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加大,例如由北緯 45o 至北極,約增加了 50%,而從北緯 10o 45o 則僅增加了不到 25%。目前,科學家們還不太了解,造成這種現象的緣由何在?但相信和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陸生植物的生態改變有關。


假如我們把每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隨季節的變化,比喻為地球的「呼吸」,那另一個差可比擬的有規律變化,就是地球「北極」冰原覆蓋面積,隨著四季的「消」、「長」了:在冬季氣溫最低時,冰原面積擴張到最大,在夏季氣溫最高時,冰原面積減縮至最小。最近,有人利用「美國航太總署團隊( the NASA Visible Earth team)」,拍攝到的地球北極圖像,依月份組合成一連續的動畫(見下圖;credit and source: http://uxblog.idvsolutions.com/2013/07/a-breathing-earth.html )。我請你一定要上此網址好好的觀賞,它不但生動精美,更可以讓你感受,那「冰原」面積隨四季溫度的「消長」,像極了我們「心臟」的收縮和擴張,我估稱之為「地球的脈動、心跳」。



總結這篇短文的目的,無非是想告訴你:我們這個賴以為生的「地球」,像你我一樣,不但會「呼吸」,還有「脈動、心跳」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