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DDS027-「宇宙膨脹說」

前文(DDS023-「宇宙有多大?」)針對「宇宙」的大小以及其形貌,做了扼要的說明。接下來,對「宇宙」這個科學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可能會追著問,「宇宙」從「大爆炸(Big Bang)」的瞬間之後,就是這麼大嗎?還是它是隨著時間,由小逐漸變大的?假如是這樣的話,它還在持續變大下去嗎?而且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就這樣無窮盡的,繼續變大下去嗎?坦白說,要回答你這一連串的問題,真的是會累死我的,但是既然你肯問,我也只好打起精神,「勉為其難」的試著回答你〔註:主要是因為,這些科學知識,並非我的專業,算是我自己惹來的,怪不了誰,是「命苦」也好,是「業障」也好,反正每個人總要學會「承擔」,當然其中容或有解釋不周,甚或謬誤的地方,也請方家不吝惠予指正。〕

其實,你這一連串問題,也正是「宇宙膨脹(cosmological expansion)」學說的主要內容和範疇,我常說:「做科研不難,難的是,你要問對問題,只要問對了問題,好的成果自然就出來了。」單就這一點來說,你算是初步「達陣」了,也給你自己按個「讚」吧!

早在 1920 年代後期,哈伯(Edwin  Hubble)教授首度發現,在地表上觀測,來自我們鄰近各銀河系的光線,其所造成的不同「紅移(redshift)」現象和該等銀河離我們地球的距離,存在著一個良好的比例關係(此關係現今通稱為「哈伯定律(Hubble Law)」)。自此之後,幾經修正演變,就形成了,現今天文學界普遍接受的「宇宙膨脹說」的基礎。邇至近來,科學家進而發現,「宇宙」不但自「大爆炸(Big Bang;見我部落格前文DDS006 DDS007)」以來持續膨脹,而且其膨脹速率愈來愈快,也就是說,我們現今的「宇宙」,正在持續不斷的加速膨脹中。下圖(from: http://majikphil.blogspot.tw/2012/03/how-big-is-universe.html)所示即是「宇宙膨脹說」的示意圖。


其次,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說的「宇宙膨脹」,指的是目前、當下的情況,在未來,隨著時間的繼續增進,「宇宙」還是會像現在這樣,持續加速膨脹下去嗎?還是到了未來某個時間點,它將以等速膨脹下去呢?甚至,是否有可能反而以減速的方式,開始收縮了呢?針對這三種可能的情形,天文學家們也提出了三個不同的可能模式(possible models of the expanding universe;參見下圖,credit: NASA and ESA)。注意該圖中的縱軸為時間,黃色箭頭所指的位置,即是目前「宇宙」的大小狀態,最右邊的圖,代表的是「繼續加速的宇宙(accelerating universe)」,中間的圖,代表的是「以等速率繼續加速的宇宙(coasting universe)」,最左邊的兩個圖,則代表「宇宙」將以減速的方式進行下去(即「減速的宇宙(decelerating universe」),後者又可分為兩種可能情形,一是持續減速,整個「宇宙」最終又回到如「大爆炸(Big Bang)」初始時一樣,另一則是,「宇宙」減速到了未來某個時間點後,又以等速繼續無限延持下去。這些不同的「模式」,有個最根本的不同點,那就是「宇宙」由初始演化到現今,所歷經的時間不同:「加速的宇宙(accelerating universe)」歷時最久,「等速的宇宙(coasting universe)」居次,而「減速的宇宙(decelerating universe)」為時最短,也就是說,依各不同模式,推算的「宇宙」年齡各有不同〔註:目前科學家咸認同的「宇宙」年齡為 138.2 億年;見我部落格前文DDS006-「大爆炸理論 (I)」〕。


此外,更要注意的是,「宇宙膨脹說」的精義指的是,「宇宙」中含有的各種大小不一銀河系的空間(space),基本上是靜止不動的(stationary),但彼此間卻隨著「宇宙」的持續膨脹,而相互遠離而去。在這裡,容我特別提醒讀者,千萬不要被誤導,以為「宇宙膨脹說」指的是各個星體,因為「宇宙」膨脹,而相互日漸遠離,要真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地球和太陽或月亮的距離,不是會相距愈來愈遠嗎?你知道,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我們銀河系(包括我們的太陽系)的空間,是靜止不動的,只是它和其他鄰近銀河的距離,相距愈來愈遠而己!換句話說,你要能清楚的區別,「空間(space)」和「宇宙(universe)」,這兩個字意上的不同,更清楚說,那就是「空間」是不會膨脹的,膨脹的只是「宇宙」而已。下圖(credit: Eugenio Bianchi, Carlo Rovelli & Rocky Kolb)以氣球為例,希望能有助於你,對這個概念的釐清和了解,該圖中的氣球代表「宇宙」,而氣球表面的白斑點,代表的是不同的銀河系,當氣球變得愈大時(表「宇宙」不斷膨脹),氣球表面的各個白斑點,基本上,並沒改變(即變大),但其與其他各白斑點的距離,卻變得愈來相距愈遠了。


以上即然談到了「宇宙膨脹說」,接下來的問題,當然不外是,「宇宙」的「膨脹速率(rate of expansion)」到底有多快?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再進一步了解,所謂的「哈伯定律(Hubble Law)」,因為「膨脹速率」通常均以「哈伯常數(Hubble Constaant)」來表示。依據「哈伯」定律的公式:v = Ho x d,其中 v 是任一銀河系離我們地球而去的速度(以 km/sec 表之),d 是兩者間的距離(在天文學上以 Megaparsec (Mpc) 表之,每一個 Mpc 等於 326 萬光年,也就是等於 3.09 x 1019 公里),而比例常數 Ho 即為「哈伯常數」,其單位為(km/sec)/Mpckilometers per second per Megaparsec)。這個簡單的公式,清楚的告訴我們,離我們愈遠的銀河系(galaxy),其遠離我們而去的速度愈快請參見下圖中,各銀河系(共有 1,355 個)離地球的「距離」與其個別「速度」的線性關係該圖來自實際的觀測結果,因而也證實了「哈伯定律」的正確性;from: “Introduction to Modern Cosmology” by A. Liddle


在過去數十年間,不同的天文學者,依據不同觀測工具所得的數據結果,推估此「哈伯常數」的值,介於 50 (km/sec)/Mpc 100 (km/sec)/Mpc 之間,目前大家公認最佳的實測值為 73.8 (km/sec)/Mpc (含約 3% 的誤差),但今年 3 21 日,「卜朗刻(Planck)」衛星,測得的最新數據為 67.80 ± 0.77 (km/sec)/Mpc。這些不斷更新的數值,彰顯了測量「宇宙」膨脹速度之困難,主要是因為它一直在持續加速膨脹中,你根本無法找到一個絶對靜止的參考座標去觀測,不管如何,依目前所得的「哈伯常數」而言,「宇宙」中各不同銀河系,依其距地球遠近的距離,大約以 70 (km/sec)/Mpc 的速度遠離我們而去。


最後,必需一提的是,即使如此,但是迄今還是有些學者,並不完全苟同此種看法。例如,Christof Wetterich(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理論天文物理學家),今年 7 16 日,就在Nature Newsdoi:10.1038/nature.2013.13379)上,提出他的不同論點:我們慣常之所以認為「宇宙」在膨脹,主要是因為,當我們觀測來自不同銀河星系,其所熾射出來的光時,這些光的「頻率(frequency)」,會偏向光譜上低頻(即紅色)的方向偏移(即所謂的「紅移(redshift)」現象)。但是,因為熾射出這些光的原子(atoms),其組成粒子(particles)的「質量」,也能影響到其光的「頻率」(「質量」愈重,「頻率」愈高),因此,當我們觀測來自遠方星系的光時,若其組成粒子(特別是電子)的「質量」,在「宇宙」窄始時較輕,但隨著「宇宙」年齡的增加,逐漸變得較重,這也能讓我們觀測者,偵測到同樣的「紅移(redshift)」現象,進而誤以為是遠方的星系,正在遠離我們而去。當然,這是另一種新的看法,還有待日後更多的科學印證〔註:有人認為Wetterich教授的這種看法,若未來能証實是正確的,那將是天文學上,自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西元1473-1543年)、伽俐略(Galileo Galilei;西元 1564-1642年)、刻卜勒(Johannes Kepler;西元 1571-1630年)、牛頓(Issac Newton;西元 1642-11727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西元 1879-1955年)、哈伯(Edwin Hubble;西元 1889-1953年)後,又一次的大革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