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DDS023-「宇宙有多大?」

在月白風清的夜晚,偶爾抬頭仰望天空,只見滿天星斗,一望無際,所謂「宇宙浩瀚,星海無涯」,這大概是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曾或有過的經驗。長大後,進了學堂,才知道我們生存的地球,只不過是繞行太陽的八大行星中的一顆行星而已(下圖所示,即是我們太陽系(solar system)的真實形貎,它包括了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介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asteroid beltcredit: http://verelcielonews.files.wordpress.com/2012/09/estructuraa.png ),而我們的太陽,也不過只是我們銀河系(galaxy,又稱為 Milky Way)數十億個恆星中的一顆恆星而已,尤有甚者,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又只是「宇宙(universe)」中,近兆個銀河系之一。依此,簡單的數學就告訴你,我們習稱的「宇宙」,大約有 1021 個大小不同的星球。換句話說,「宇宙」之大,是完全超乎你我所能想像的。




另外,不要忘了,再怎麼大,指的也還只是我們所能觀測到的部分(observable universe)而已,至於那些遠遠超過,我們目前所能觀測到的更遙遠的星系,還真的不知道有多少?〔註一:我們所能觀測到的星系,是因為其所熾射出來的光線,已經傳到了地球,至於那些來自其他更遙遠的星體,若其光線還沒到達地球,我們當然還「看」不到它們,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在討論「宇宙」大小的問題時,關鍵不在「空間(space)」,而是「時間(time)」。註二:此外,我們的「宇宙」目前還在不斷的持續膨脹中,而且其「膨脹速率(expanding rate)」,還在持續加速中。有關這「宇宙膨脹(cosmic expansion)」的理論,我在下一篇部落格文中(DDS027-「宇宙膨脹說」),再為你做詳盡的解說。〕

有了以上的理解,讀者就知道,要回答「宇宙有多大?」這個看似平易的問題,還真的是不容易,依目前天文學家的推估,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其長度約為 460 億光年(light year;指的是光行進一年的距離,是長度單位,每一光年約等於 9.46 兆公里),而「整個宇宙(entire universe)」大約橫跨 14 兆光年。依此數據,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其實僅約佔「整個宇宙」的3% 而已。

有了以上有關「宇宙」大小的基本概念後,接下來,你肯定想問的是:「宇宙到底長的像什麼樣子?是圓?是扁?是方?還是其他你想得到的形狀?」。同樣的,要回答你這個問題,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要描述一個物體的外貌形態,你非得身處在這物體的外面才行,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同樣道理,由於目前我們人類還是無法,飛越脫離出我們身處的「宇宙」之外,又如何能看得到,我們的「宇宙」到底長的是什麼樣子(即形狀)呢?這個時候,你就不得不「佩服」(假如你夠謙遜的話,我的正確用辭是「敬畏」),那些偉大科學家們的智慧,他們只稍利用簡單的「光」學和「幾何」學原理,加上現代的天文科技,就能回答這個千古以來,一直引發我們人類好奇的問題。

為了有助於你能徹底了解,科學家們是怎麼做到的,讓我們先來了解下,天文學家們,用來描繪「宇宙」形狀的術語。就天文學而言,「宇宙」的形狀,不外有三種:開放形(open)、封閉形(close)和平面形(flat)。以幾何三角形為例,在平面上,此三角形的內角總合為180oΩo=1),若在球面上,此三角形的內角總合則變成大於 180o Ωo>1),反之,若將此三角形,投射在一如馬鞍狀的曲面上,其三內角的總就小於 180o Ωo<1)了(見下圖; credit: NASA / WMAP science team / Gary Hinshaw)。〔註: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概念範疇裡,「宇宙」時空之所以有不同的形態(即時空的扭曲變形),主要是因為其「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此能量指的是所有質量和各種不同形式能量的總合)」之不同所造成。〕



依此原理,假如我們能拍攝到,「宇宙」中各星體,其炙射出來光芒的圖像,我們就可以依其圖像,是否變形(即影像是否變大、變小或不變)來判別「宇宙」的外貌形狀。下圖(Image credit: Smoot Cosmology Group / Lawrence Berkeley Labs.)所示,即是此種判圖方法的解說:假如「宇宙」是封閉形(close;下圖左),則光線傳達到觀測者時,其路徑就會向內彎曲,使得觀測者看到的圖像,較其實際的大小為大,反之,若「宇宙」是開放形(open;下圖右),則會造成觀測者,誤以為該物體較原物為小,(下圖中)指的則是,當「宇宙」為平面形(flat)時,則觀測者所看到的圖像,應和其原大小一樣。



其實,早在 1990 年代(即「布莫實驗(BOOMERanG experiment)」),天文學家早已觀測到,「宇宙」呈現的圖像屬下圖(中)之情形,也就是說,「宇宙」是平面(flat)的(見下圖;creditA.E. Lange and P. de Bernardis et al. for the Boomerang collaboration)。無奈當時的偵測儀器工具,其精準度無法達到,解析此「彎曲孤度(curvature)」的要求,因此科學界對「宇宙是平的(flat)」這樣的看法,持著相當保留的態度。



直到近來,特別是今年三月間,人類有史以來,最精密的「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圖問世後,科學家們終於可以,據此精密的「宇宙」光影圖像,依前述的原理和方法,再對「宇宙」的確切形貌,做進一步的觀察。結果證實,「宇宙」不但是「平(flat)」的,而且是非常、非常、非常的「平(flat)」! 〔註一:有關「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圖的詳盡說明,請參考我之前部落格文(DDS008);註二:請注意,我一直重覆在中文「平」這個字後面加註英文(flat),是有其深意的,讀者們請稍有耐心,繼續看完下一段說明,這樣你才不致於被人譏為「半吊子」,讀科學、做科研,最忌諱的就是,「說不懂,似乎又懂;說懂,又似乎不是真懂」,我可是不願「陷你於不義」的啊!〕

所以,回到你最早問的問題:「宇宙到底有多大?又長的像什麼樣子?」我只能說:「宇宙很可能是無盡的,它即沒有中心,也沒有邊,而且一直向外無限的延伸。」既使如此,讀者還是要警惕到,這樣的見解,嚴格說來,還是僅限於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 而已,也就是說,對長度只有 460 億光年的距離(「所能觀測到宇宙」的長度)而言,它確確實實是「平」的,但對「整個宇宙」的長度( 14 兆光年)而言,是否還是「平」的,至少在目前科學的能耐下,還是無法證實(或否定)的。

下圖(credit: Ned Wright's cosmology tutorial)即是以一球體「大小」和其表面「弧度(curvature)」的關係,來說明目前認為「宇宙」是「平」的,並不一定表示「整個宇宙」是「平」的,因為,以同樣在球體表面的距離而言,若球體很小,你看到的是一有弧度的曲線,但當該球體變得愈來愈大時,該曲線的弧度,就變得愈來愈小,當該球體大到非常非常大時,該曲線看起來,就像一條直線了,同樣道理,以上所說的「宇宙」,「平」或不「平」,端看「宇宙」有多大?若夠大的話,對有限距離而言,看起就是「平」的了,換句話說,這也間接印證了,我們的「宇宙」,要嘛就是「平」的,要嘛就是大到你無法想像。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DDS022-「公元一六四四甲申年」(III)

讓人無法屏息置信的是,「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當年即是以平民起義,號召黎民,創建了「大明」王朝,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平民皇帝,焉知歷經了 276 年,到了「崇禎」帝朱由檢,「大明」王朝又被「李自成」所率農民軍所推翻,誠所謂「天理昭彰,報應不爽」,「成也農民軍,敗也農民軍」。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民以食為天,陝北土地貧瘠,俗話說:「陝西饑,流賊起」,到崇禎元年,陝西境內,大大小小的所謂「流賊」,已多達百股(包括有: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王左掛、神一魁、滿天星、不沾泥、一丈青、飛山虎、大紅狼、混天王、黑煞神、王和尚、老回回等等。)平心而論,明末的陝西民變,剛開始的時候,主要還是肇因於旱荒嚴重,百姓無以維生,才挺而走險。此時,朝廷「撫」、「剿」政策卻始終無法落實,間或又搖擺不定,時而用撫,時而用剿,農民軍也就時而受撫,時而又叛降。雖然各股農民軍勢力,在此其間,消長不一,但最終還是愈剿愈多,終至一發不可收拾。

從氣候角度而言,明代末期,從萬曆二十八年至崇禎十七年(公元 1600 1644 年),是中國氣候史上的第五個小冰期,也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氣候最為嚴寒的時期。單就崇禎在位的短短十七年間(公元 1628 1644 年)而言,不但寒災不斷,旱災更是連年肆虐,造成災區百姓人口大量流失,十室九空,村無犬吠,家無雞鳴。事實上,依「陝西通志」記載,崇禎登基的前兩年,已連續八年大旱不雨,此外,崇禎二、四、五、十三年,山西、陝西、江西紛降大雪,雪深丈餘。崇禎六年,西安飢荒,米脂(「李自成」出生地)大旱,斗米千錢,人相食。「山東通志」也記載著,崇禎六年至十六年,共有八年大旱。其間,崇禎十三年,中國北部旱災、蝗災嚴重。崇禎十四年,遼東大雪,天奇寒。崇禎十五年,甚至連京畿也大旱,依「崇禎實錄」記述,崇禎十四、十五、十六連續三年,京師瘟疫橫行,死亡晝夜相繼,由於死亡人數過多,甚至無人收殮。

也就是因為這種連年大旱,農作歉收,地方百姓為求裹腹,爭相食草根、樹皮、雁糞、觀音土、青葉石。災荒嚴重時,甚至人相食,餓莩遍野。「崇禎」帝為此還曾下詔罪己,避居武英殿,撤樂減膳,以示自懲並與民共戚,希望「用回天心,以救民命」。〔註:說起來也是令人不勝唏噓,堂堂一個大明「崇禎」帝,在位 16 年,由於天災民亂,連同其最終遺言,竟分別於崇禎八、十、十五、十六和十七年(2次)頒佈了總共 6 次的罪己詔,平均幾乎三年不到就一次,堪為中國歷代皇帝之最。所謂「時」也,「運」也,終究是「命」也,而偏偏「天命」又是「難違」的。〕

歷史的長河,穿越時空,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伏仰奔流,湍急詭譎。緬懷祖靈,山川依舊壯麗而又多情,奈因內亂、外患不斷,天災頻仍,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加以皇室傾頹,軍臣弄權,貪官橫行,餉賦苛重,使得百姓生靈塗炭,只好揭竿自救,以求活命。整個神州故土,因而硝煙四起,兵戎密佈,戰亂不休,「國不恆亡者,幾希?」追撫過往,勝敗本是兵家常事,改朝換代也屬歷史的必然,可憐的只是無辜百姓。「公元一六四四甲申年」,這一年,「明亡清興」,是「天災」?是「人禍」?

〔註一:「觀音土」,呈白色,顆粒細膩,狀似麵粉,為製造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原料。學名為高嶺士 (kaolinite),是一種含鋁的矽酸鹽礦物,為粘土礦物的一種。

註二:「觀音土」在大饑荒時期,曾被饑民當成食物充饑,吃下雖能暫時解除饑餓感,但觀音土並非有機食物,含大量氧化鋁,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儘管吃了能暫緩饑餓,但吃多了會引發腹脹、手足浮腫、難以排泄,最終還是足以致命。崇禎元年(1628年)陝西大饑,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饑疏中曾言及,陝西災民只能以吃觀音土來充飢。事實上,即使在1960年代,中國發生三年大饑荒期間,也曾出現過大量食用觀音土致死的案列。筆者於2009 年,赴陝西西安考察明末民變時,特別購得一產自鳯翔觀音土之老鼠造型泥塑(見下圖),做為紀念,也謹表對苦難先民的由衷悼念。


註三:《備陳大饑疏》作者「馬懋才」,字「晴江」。陝西延安安塞縣馬家溝人,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曾任湖廣副兵備道、禮部郎中、西蜀參議等職,為人正直敢言。崇禎元年(1628年)陝西大饑,餓殍枕藉,奉命入陝調查,見故鄉吃人的慘景,於是將沿途查訪所得災情,寫成《備陳大饑疏》,奏報朝廷。

註四:《備陳大饑疏》記述陝西當年,旱荒景況和百姓慘絶人寰的活命掙紮,今日讀來,仍然令人惻然色變,引其全文如下:

臣見諸臣具疏,有言父棄其子,夫鬻其妻者,言掘草根以自食,采白石(即前面提及的觀音土)以棄饑者,猶未詳言也,臣今請悉為皇上言之:

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皮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

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民有不甘於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而一二稍有積貯之民遂為所劫,而搶掠無遺矣,有司亦不能禁治。間有獲者,(盜賊)亦恬不知怪,曰:「死於饑與死於盜等耳,與其坐而饑死,何不為盜而死?猶得為飽死鬼也。」

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處,每日必棄一二嬰兒於其中。有號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子者矣。

更可異者,童稚輩及獨行者,一齣城外便無蹤跡。後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日後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於是死者枕藉,臭氣熏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餘,而數裏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幾許矣。

小縣如此,大縣可知;一處如此,他處可知。幸有撫臣「嶽和聲」,弭盜賑饑,捐俸煮粥,而道府州縣,各有所施,然粥有限而饑者無窮,杯水車薪,其何能濟乎?又安得不相牽而為盜也?有司束於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僅存之遺黎,止有一逃耳。此處逃之於彼,彼處復逃之於此。轉相逃則轉相為盜,此盜之所以遍秦中也。

總秦地而言,慶陽、延安以北,饑荒至十分之極,而盜則稍次之﹔西安、漢中以下,盜賊至十分之極,而饑荒則稍次之。天降奇荒,所以資自成也。

         註五:有關「崇禎」時期之農民起義史事,《明季北略》一書皆有詳盡記載。該書留存之抄本,由中華書局於1984年出版,原作者為「計六奇」,清初史學家,江蘇無錫人,字「用賓」,號「天節子」,別號「九峰居士」。全書共分二十四卷,從明「萬曆」二十三(159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興起東北,至明「崇禎」十七(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止,取材廣泛,分年記述。據後來史學者考證,由於該書成書于康熙初年,距明亡為時不久,所載史事大多無誤,但也有部分來自訛傳,間或有迷信不實之處。〕(全文完)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DDS021-「公元一六四四甲申年」(II)

把時間稍稍拉回至三月初,自「李自成」二月十六日頒發「永昌詔書」後,北京城內外,四處人心浮動,原本熙攘的市容,也因物價飛漲,變得有集無市,官府朝廷此時雖然亟力試圖安撫民心,也在內、外城關門設立柵口管制,但還是無法抑阻,百姓擕家帶眷避走城外的人潮。「祟禎」這時當然更是心急如焚,試圖力挽狂瀾,雖然連日廷議不斷,無奈百官仍是衆議紛云,苦無良策,整個朝廷上下,顯得一籌莫展,甚至各個相互推諉塞責,只想苟安避戰。其實「祟禎」自己心裡也有數,自從前次錯殺「袁崇煥」之後,朝廷上下,已難有能勘重任的將才,而且京畿禁衛軍人數,與農民軍衆相較,更是懸殊不成比例。雖然如此,為保「大明」江山命脈於不墜,「祟禎」幾經苦思之後,決定做出最後一搏。

遂于三月初四,敕命鎮守「寧遠」(離山​​海關約二百里)一帶的「平西伯」「吳三桂」,火速領兵入關(即山海關;見下圖,credit: www.oktu.cn),進衛北京。三月初十,「吳三桂」接火急詔命後,遂率遼東軍民數十萬衆,從「寧遠」向「山海關」挺進。三月十六日,「吳三桂」關寧軍已抵達「山海關」,準備繼續向北京進軍馳援。但於三月二十日,行至「豐潤」附近,探馬回報,京師已陷落於「李自成」農民軍手中,而且帝后均已殉難,「明」王朝至此實質上已宣告覆亡。「吳三桂」聞此惡耗後,悲憤不已,宣令衆將士,就地披蔴遙祭先帝之靈,但一時也不知該如何是好,只得先命關寧軍,暫且就地駐紮整備,以觀後變,並謀良策。



那知,四月初五,驚聞「闖王」「李自成」,挾持了自己父親「吳襄」和愛妾「陳圓圓(見下圖;source: 發佈于網路上,由貴州岑鞏縣馬家寨,吳氏第11代傳人吳永鵬先生所珍藏)」全家三十多口,要脅棄械歸順「李自成」「大順新朝」,心中更是義憤填膺,惱怒不已。也就在這期間,「多爾袞」的招撫、勸降密函卻始終未斷,幾經反覆思考,從原本答應投誠「李自成」的念頭,轉而決定投靠「大清」。隔了三天,四月初八,「吳三桂」毅然下令關寧軍即刻搬師東返,據守「山海關」,做為日後再起的根據地,同時號召士民,共同聲討闖賊「李自成」。〔註:陳圓圓為秦淮八豔之一,常州武進(今屬江蘇)人,本姓邢,名沅,字畹芬。蘇州名妓,善歌舞,後被吳三桂納為妾。陳圓圓其實是個有過人智慧和氣度的女子,她深受吳三桂寵愛多年,吳三桂還曾一度想把她扶正,卻被她婉拒。陳圓圓最後得以善終,主要還是因為每每在危險到來之前,她總能及早嗅到那種氣息。〕


「李自成」聞此訊息後,決定不再蹉跎,乾脆打鐵趁熱,一舉殲滅明軍殘部「吳三桂」關寧軍,遂於四月十三日,親領大順軍出京,直撲山海關而來,意欲與「吳三桂」關寧軍一決勝負。「吳三桂」得此軍報後,即於四月十五日,接連三次,密函「多爾袬」,要求予以「借兵」,並提議將來敉平「李自成」大順農民軍後,願與「大清」彼此「分疆而治」。「多爾袬」接獲「吳三桂」密函,知悉其意圖後,幾經度算,決定暫且不置可否,以拖待變,也就不急著回覆「吳三桂」所求。緊接著二十日,又再接獲「吳三桂」馳信求援,要求「多爾袬」:「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眼見機不可失,「多爾袞」當即親率八旗軍,徹夜穿過寧遠,急馳「山海關」外。翌日,八旗軍已抵「山海關」外的「歡喜嶺」,「多爾袞」下令八旗軍,就地紮營休整,暫且按兵不動,靜觀其變。二十一日,「李自成」大順軍已抵達「山海關」外,隨即屯兵於石河西岸與「吳三桂」關寧軍隔岸遙相對峙。

此時,大明「吳三桂」的關寧軍、大順「李自成」的農民軍、大清「多爾袞」的八旗軍,齊聚「山海關」關門一帶。只見遍地旌鼓,戰雲密佈,空氣中也似乎瀰漫著一股,一觸即發,令人窒息的腥風血雨氣息,這也就是史上著名的「山海關大戰」的前兆,俗謂「山雨欲來,風滿樓」,應是此時此景的最佳寫照。隔日,「李自成」大順軍即向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關寧軍,展開攻城的殊死戰,「山海關」形勢即刻陷入危急之中,但卻始終不見,密謀約定前來馳援的八旗軍蹤影。中午時分,迫於情勢,「吳三桂」只好親率關寧軍奮勇出關,與「李自成」大順軍,激戰於石河西岸,只見方圓數十里內,鼔齊揚,雙方肉搏廝殺,傷亡亟為慘重。就在這千鈞一髪的時刻,只見「多爾袞」率八旗軍,以鐡騎為首,步兵殿後,由臨坡山林側翼,狂飆衝撲而下,同時迅即和「吳三桂」關寧軍聯手,前後夾擊「李自成」大順軍。由於兩軍密謀合擊,完全出乎「李自成」先前所料,頓時也慌了手腳,雙方奮勇激戰,血流成河,整個戰局,因而也逆轉直下,大順軍傷亡過半,竟意外潰敗下來。

這時「李自成」見敗局已定,決意不再戀戰,遂率殘部迅循原路狼狽逃命,搬師回京,隔日徹離至永平(今河北盧龍縣),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城,離其十三日率農民軍出京,攻討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前後僅僅相隔了十四天。 反觀「吳三桂」這邊,見機不可失,決定乘勝追繫,不容「李自成」大順軍有一絲喘息的機會,隔日即率軍圍攻北京城。由於「山海關之戰」,大順軍幾乎折損殆盡,殘衆已無法固守京城,「李自成」見大勢已去,又在部衆慫恿下,於二十九日在紫禁城「武英殿」匆匆就帝位,冀望如此,或能以先皇繼統,名正言順的號令天下。隔天(三十日),聞知「吳三桂」率關寧軍,已攻破北京外城,直搗內城而來,京城即將失守,「李自成」即刻決意,率領大順軍殘部,撤離北京城,避走關中,圖謀日後再舉。總計「李自成」在北京城,前後僅停留了四十一天,而在北京稱帝也僅僅一天。

就在這國祚危亂之際,五月初三,「多爾袞」決定親率八旗軍,威揚浩蕩地逕經山海關,尾隨著「吳三桂」的關寧軍,進入北京城。清軍入京後,勵行「官仍其職、民復其業」的懷柔策略,很快的就把北京城內的官民安撫下來。隨後,「多爾袞」以先皇遺命,獨排眾議,決定由「盛京」遷都「北京」,表示「滿清」入主中原,一統中國的決心。一切就緒,隔了三個多月,八月二十日,年僅七歲的「福臨」,在鄭親王「濟爾哈朗」的護衛下,啟程赴京。十月一日,抵達北京,在天壇宣讀「告天禮文」後,正式稱帝,改年號為「順治」元年。從而開啟了,往後統治中國,長達 267 年(公元 1,644 1911​ 年)的滿清帝國大業。

〔註一:「順治帝(1638315日-166125日),見下圖;source: 北京故宮博物院)」,即清世祖,滿洲愛新覺羅氏,名「福臨」,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315日)戌時生於盛京(即今遼寧省沈陽市),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即「孝莊文皇后」。崇德八年二月十六(164344日)承襲父位,時年僅6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但實際清廷政務多由「多爾袞」攝制。1644年改元「順治」。九月自盛京遷都北京,十月初一(16441030日)即皇帝位於武英殿。「福臨」是於順治元年入關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十四歲(1651年)親政。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逝于禁宮內,時年二十四歲。遺詔傳位於第三子「玄燁」,即「康熙帝」。〕(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