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DDS015-「災變氣候」與「中國歷史」(I)

我將本文的題目訂為「災變氣候與中國歷史」,把「災變氣候」和「中國歷史」擺在同等的地位,對我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挑戰,也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大膽嚐試。因為,我們學校所學或平日談論「歷史」的方式,要不就是依循紀元排序的脈絡(如編年史、斷代史等),要不就是專注於特定的主題(如文化史、戰爭史、貨殖史等等),而本文想要傳遞給讀者的信息則是:我們其實也可以,從引發大規模災變的「氣候」因素切入,來重新審視整個中國歷史的框架和進程,屬於一種「巨觀」思維的歷史見解。

尤其是自西元前 221 年,秦統一中國後,兩千多年來,所有歷代王朝的覆亡更迭(即改朝換代),除了大家熟知的各種皇權、朝政、官府等內部問題外,主要還是來自「災變氣候」這個外在的因素。說白了就是:「氣候」打著拍子,「歷史」隨之起舞,成也氣候,敗也氣候。中國歷史中,記述各代帝王的「無道」、「暴虐」或「霸業」、「盛治」,說穿了只是「氣候」搭了舞台,各個帝王視其自個兒能耐,盡情演出罷了。「氣候」好時,老百姓收成好,府庫稅收、糧倉飽足,四處歌功頌德,自是得個「國泰民安」盛世榮景的美名;「氣候」不好時,農作歉收,蝗災肆虐,民不聊生,怨聲四起,自是落得「暴虐無道」、「苛政猛於虎」的下場。在後者的場景下,端看這時舞台上主角(即當時在位的帝王)演出的戲碼如何,要是還是「嬉皮笑臉」,繼續「脫序演出」,下場就明白不過了,不但害了自身,連老祖宗的江山也不得不拱手讓人。要不就是擺姿作態,做出「苦民所苦」之狀(管他是真是假),若罩不住、擺不平,只好再頒個「罪己詔」、「誥天文」,表面上似乎萬分自責,骨子裡是把「老祖宗」和「老天爺」一齊拿來當墊背,唬哢下那些死老百姓,運氣好,也就能蒙混過關,朝代也得以苟延,運氣差,那就只好「改朝換代」了。史磧斑斑,歷歷可考,也就是所謂的「自作孽,猶可違,天作孽,不可活」。從這個角度脈絡來看,整部兩千多年來的「中國歷史」,記錄的其實是一部「中國氣候的災變史」,也就是華夏農耕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所進行的一部「人與天爭的血淚史」。

說到這,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不得不再話幾句,喜歡我這調調的讀者,拍案叫絕,直說就是這個味,討厭的讀者,就說我又在鬼扯,天馬行空,言不及義,沒點正經的。好在這畢竟是「部落格」文,讓你可以揮灑自如,窩心又自在。我想提醒的只有兩點:(1)凡是「在位子」上的人,真的要注意,在未來面對「極端氣候」,所可能帶來的各種災變,必須提早因應(包括決策面和行動面)。(2)「人定勝天」這些老掉牙的話,說說就好,千萬不要當真(特別對小朋友),整個人類歷史,什麼時候,你見過「人」能勝過「天」的?!我當然知道,這句話在精神面上的意義,但在我們活生生的現實世界裡(特別是小孩子的未來世界裡),還是好好教會他們,什麼叫著務實負責,才是正道。同樣道理,有天你家孩子在學校被打了個黑眼圈,或是玩具或皮球,被其他同學無理霸佔搶走了,回家向你哭訴抱怨,這時我常聽父母開導小孩說:「吃虧就是佔便宜」,小孩聽了,一臉茫然,我更是一頭霧水,眼圈被打的腫黑,玩具或球被搶了,擺明就是吃了「虧」,那來的「佔便宜」?你會問我說:「那我該怎麼說?在文明社會裡,我們總不該以暴制暴,要我家小孩打回去或是搶回來吧?!」坦白講,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好,不過有你這種文明父母,我先給你按個「讚」,現今中國社會什麼都不缺,就缺像你這樣文化水平高的父母。但這不是我的重點,我想說的是,許多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格言雋語」,其中育涵的「智慧」,你要嘛不說,要說就說清楚,不要只是一時檢現成,拿來唬哢打發你的孩子,他們是永遠搞不懂也學不到什麼的。

閒話已表過,現在就回到正題上來。當地球脫離了「上次冰期最盛期(LGMlast glacial maximum;距今約18,000 年前)」,來到「全新世(Holocene;距今約 10,000 年前)」時,地表氣候開始漸趨暖化,而且平均溫度變化大都維持在 ± 2 oC 之間(見下圖;from IPCC 1990 report)。這「全新世」開始時的 10,000 年前,也標幟著中國古文明,從「舊石器時代(Paleolithic Age)」邁入了「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Age)」。這地表的溫暖氣候型態,大致維持了兩千多年左右,然後又回到一較冷的時期(古氣候學上稱之為 「8,200 年事件(8,200-year Event)」)。之後,地表氣候又回到一持續長達五千年(距今約 8,000 3,000 年前)的暖期(古氣候學上稱之為「全新世氣候最適期(Holocene Climate Optimum)」)。事實上,我們所熟知的古文明,如「美索布達米亞(Mesopotamian)」、「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都是在這段期間,開始發軔並衍盛繁榮的。


中國做為一個古文明帝國,自不例外。在這持續五千年之久的「全新世氣候最適期」,研究指出,整片中國大地當時的溫度,比西元 1880 - 1970 年間的平均溫度高約 1.5 - 2 oC。考古場址出土的各種動物骨骸(距今約 6,000 - 5,600 年前),更証實這些動物遺骸,都出現在比牠們目前分佈的區域,更為北移,表示牠們當時生長地方的氣候,比今天為暖。另外,考古學者,在黃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也挖掘出了 170 件農耕器具和堆積達一公尺厚的稻穀(距今約 7,000 年前),顯示先民原始社會部落,於此時早已存在。考古的證據進一步顯示,先民的製陶工藝和技術,在「全新世氣候最適期」這段時間裡,有著長足明顯的進步,主要是反應了,在溫暖氣候條件下,有利於農耕、部落社群的發展,進而需要更多能儲存糧食和水的陶器製品。這種陶器製作技術的快速發展,也代表著,中國古文明由「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距今約 6,000 - 5,500 年前)」步入「龍山文化(又稱黑陶文化;距今約 4,500 - 4,000 年前)」,研究那些刻蝕在陶器外表上的圖騰和文字記述,以及夯土牆的故址,考古學家們認為,這個時期,甚至已有早期初具「城市」規模型態生活方式的出現。

到了「全新世氣候最適期」的後期(距今約 4,500 - 3,000 年前),沿著黃河兩岸地區,始終還是浸潤在溫暖宜人的氣候型態,而中國的第一個王國(即黃帝),也就在西元前 2,697 年時建立,這一年咸被史學家視為是開「中國歷史」的第一年。之後,大約歷經了 600 年的動盪騷亂,在西元前 2070 年,中國第一個王朝(即夏王朝)正式成立,也開啟了往後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綿延更迭。也就在這段期間,中國文字也由最早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s; 見下圖;來自「中國象形文字圖解大全」)」演化到後來的文字。有了這些文字的廣泛流傳和使用,中國官府的第一本曆書,即是在西元前 841 年(西周時期)正式發印製的,而最著名的編年史「春秋」,則是於西元前 722 年(東周時期)開始登錄的。有了這些詳實的文字記錄,數千年來的中國歷史中各朝代的興衰,才得以讓我們後人一窺其貌,也提供了本文,探討「災變氣候」對中國歷代王朝,興衰影響的最直接有利的時序記錄。(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